- 晏辉;
<正>当“新质生产力”能够用所指、被指和能指相互共在、相互共情和相互共出时,它才作为一个简单性和总体性概念被意识给建构起来。作为所指,新质生产力必须被理性想到并用概念说出,这完全得益于知性及其充分运用;只有这个概念拥有先天的自明性和清晰性,才可被视为在主观上有充分根据的那种视其为真。作为被指,其所指称的对象必须拥有真正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是那种在客观上拥有充分根据的视其为真。
2025年04期 No.30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晏辉;
如果新质生产力是关于始点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简单性的,因其自身之能而运动起来,这就是自因。因其自身之故而被追求,人们欲求它不是为着欲求他物,而是它自身。因为其自身就具有价值,它是内在于自身的。这就是简单性的本义。无论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就其价值立论,都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层含义。如果新质生产力是指向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那么它就是总体性的。所谓总体性,意味着一个概念一经被建构出来,一个分析判断便也随之而来,人们可以从这个概念内扩展出内含于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判断,因为它们是那个元概念的展开及其业绩。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的第二层含义。依照这种规定,在简单性和总体性原则之下,新质生产力既不仅仅是简单概念,也不仅仅是总体概念,而是一个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必然要求的观念,也是必然要产生的观念。只有完成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和分析,它的唯物史观意义和伦理价值才能被揭示出来。作为一个概念,新质生产力是语言哲学的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具有伦理性质,要求着一个坚实的伦理基础,因而它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伦理学的对象。
2025年04期 No.307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袁一达;
被预先规定出来的新质生产力以及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乃是一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它自在地是善的,作为手段,新质生产力是善的,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作为目的之善,也是被人们欲求的。通过意识,个体和类把这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在意识上表象为一个主观的事情,将源出于伦理世界的普遍法则设定为自身的主观意志的法;这是将感性变成概念、观念,继而变成理论,最后变成思想的过程。将新质生产力表象化,实质上是从其赖以产生和实现的本体中抽象出来,单纯地加以设定和规定,借以见出它的诸种特性,这是一种悬置,不但是就新质生产力自身进行的悬置,而且也是一种意识的悬置,将人们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先见、成见和偏见悬置起来,直面新质生产力自身,借以实现关于它的本质直观。然而,经过两种悬置之后的本质直观是简单化的存在,只是向人们展示它应当是什么,而没有说明它为什么是应当的,又是如何应当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自然观点之上,而不进到理论的和思想的自然观点之上,则是无意义的事情,也是危险的事情。由此决定,实现意识论和实践论的“本质还原”都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而要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还原”就必须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寻找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道路。只有将在意识和观念中先行标划出的新质生产力还原到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才能见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方式和实现方式。我们不是刻意地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对新质生产力的分析和论证之中,而是将蕴含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唯物史观本质全面地揭示出来。
2025年04期 No.307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张蕴睿;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实现内生着鲜明的伦理性,只有为具有伦理性的观念和行动进行伦理基础奠基,才有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充分的外在理由。就其伦理性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体现的乃是一个遵循天人之道而行(生态文明)、恪守人伦之道而动(社会文明)、感悟心性之道而思(精神文明)的社会变革过程,它从增强人的智力、体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始,能够借助AI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丰富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财富,构建起一个从智能社会走向智慧社会的实践逻辑,以使人们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为着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伦理价值,人们必须于德性、规范和行动三个层面形成和运用完整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合理的规范体系和正当的行动过程。通过进取性的理智德性,创造出手段之善;通过协调性的道德德性,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愿地且有条件地过整体性的好生活;将合理的规范体系用于财富的初始性分配和矫正性分配之中。新质生产力的伦理基础既是建构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朝向手段之善更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
2025年04期 No.307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