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张载的德福观及其对圆善问题的解决——兼与康德比较

    王春梅;

    张载建构了德福兼备的德福观。这一德福观包括:“至当之谓德”的成德论,“百顺之谓福”的成福论以及“德为福基、福为德致”的德福观。张载的成德论不同于康德,在张载,其德是“当于理”,德之养成既需要“立本”,也需要“修持”,“合内外之道”以成德,康德则需设定灵魂不朽在无穷的进程中成德。张载的成福论亦不同于康德,在张载,其幸福是“百顺”,幸福的达成需要在德性修养的基础上实现心的弘大,由心之弘大实现“百物皆通”以成福,康德则需依靠上帝创造自然物质以成福。张载形成了与康德不同的德福观,虽如此,但张载所成之德、福的性质以及德福的关系与康德并无二致,故张载的德福观可以解决康德提出的圆善问题,为圆善问题的解决开辟了新的路径。

    2025年04期 No.307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知识何以觉悟道德——朱子“即物穷理”的博物学进路

    焦德明;

    树立坚实的道德理想,是道德修养论追求的重要目标。“立志”“诚意”即包含整体性道德觉悟的维度。相比于神秘体验,朱子通过“即物穷理”实现获得“实有其理”的道德理想的方式则更为可取,但其“即物穷理”的必要性论证却存在疑难。康德有机体自然目的学说中的“知识—道德”转向所蕴含的博物学知识进路,体现了这一特定领域的“物”的知识对于道德觉醒的特殊意义。在此进路下理解朱子的“即物穷理”论,可见其既包含“仁义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的超拔式的道德觉醒,也可以容纳道德自然主义的内在一贯式的道德觉醒。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朱子格物论承认价值客观存在于自然之中,观察生物以体仁的工夫,便代表了生态学的“即物”穷理。尽管从进化伦理学的角度来看,博物学进路的道德觉醒不一定“真实”,但从工夫论的实用主义来看,它仍不妨作为道德理想主义的一个来源。

    2025年04期 No.307 1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历史研究

  • 学术外交与文化争胜:1940年代中国教授赴美访学述论

    苏晓涵;陈勇;

    1940年代,中国教授群体受到中美各方资助而获得较多赴美访学的机会。这一访学计划从构想到实施,整个过程展现出各类社会因素复杂博弈的场景。其中有中美两国之间在学术交流项目愿景设定、实施政策、核心思想和具体行动上的分歧和互动,也有现代慈善基金会及大型学术组织、学人个体在文化输出及反输出等方面的自觉意识等等。这种访学可被视为当时中美两国以学术为手段而展开的外交博弈与文化争胜。当时背景下,跨国学术交流成为了一个学人个体、各类组织机构乃至政府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合型活动。

    2025年04期 No.307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新质生产力:哲学分析与伦理辩护

  • 主持人语

    晏辉;

    <正>当“新质生产力”能够用所指、被指和能指相互共在、相互共情和相互共出时,它才作为一个简单性和总体性概念被意识给建构起来。作为所指,新质生产力必须被理性想到并用概念说出,这完全得益于知性及其充分运用;只有这个概念拥有先天的自明性和清晰性,才可被视为在主观上有充分根据的那种视其为真。作为被指,其所指称的对象必须拥有真正的必然性和严格的普遍性,这是那种在客观上拥有充分根据的视其为真。

    2025年04期 No.307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从概念到观念:语言哲学视阈中的新质生产力

    晏辉;

    如果新质生产力是关于始点的,那么它就是一个简单性的,因其自身之能而运动起来,这就是自因。因其自身之故而被追求,人们欲求它不是为着欲求他物,而是它自身。因为其自身就具有价值,它是内在于自身的。这就是简单性的本义。无论就其本质而言还是就其价值立论,都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第一层含义。如果新质生产力是指向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那么它就是总体性的。所谓总体性,意味着一个概念一经被建构出来,一个分析判断便也随之而来,人们可以从这个概念内扩展出内含于其中的相关概念和判断,因为它们是那个元概念的展开及其业绩。这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的第二层含义。依照这种规定,在简单性和总体性原则之下,新质生产力既不仅仅是简单概念,也不仅仅是总体概念,而是一个观念,是中国式现代化所必然要求的观念,也是必然要产生的观念。只有完成了对新质生产力的哲学规定和分析,它的唯物史观意义和伦理价值才能被揭示出来。作为一个概念,新质生产力是语言哲学的对象,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系统,具有伦理性质,要求着一个坚实的伦理基础,因而它又是历史唯物主义和伦理学的对象。

    2025年04期 No.307 40-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 将新质生产力进行“本质还原”:源自唯物史观的客观要求

    袁一达;

    被预先规定出来的新质生产力以及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乃是一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它自在地是善的,作为手段,新质生产力是善的,由它所促成的生活世界,作为目的之善,也是被人们欲求的。通过意识,个体和类把这个自在的伦理世界在意识上表象为一个主观的事情,将源出于伦理世界的普遍法则设定为自身的主观意志的法;这是将感性变成概念、观念,继而变成理论,最后变成思想的过程。将新质生产力表象化,实质上是从其赖以产生和实现的本体中抽象出来,单纯地加以设定和规定,借以见出它的诸种特性,这是一种悬置,不但是就新质生产力自身进行的悬置,而且也是一种意识的悬置,将人们关于新质生产力的先见、成见和偏见悬置起来,直面新质生产力自身,借以实现关于它的本质直观。然而,经过两种悬置之后的本质直观是简单化的存在,只是向人们展示它应当是什么,而没有说明它为什么是应当的,又是如何应当的,如果仅仅停留在感性经验的自然观点之上,而不进到理论的和思想的自然观点之上,则是无意义的事情,也是危险的事情。由此决定,实现意识论和实践论的“本质还原”都是必要的和可能的,而要实现对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还原”就必须充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和方法,并寻找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道路。只有将在意识和观念中先行标划出的新质生产力还原到现实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中,才能见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方式和实现方式。我们不是刻意地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对新质生产力的分析和论证之中,而是将蕴含在新质生产力中的唯物史观本质全面地揭示出来。

    2025年04期 No.307 52-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如何为新质生产力进行伦理基础奠基

    张蕴睿;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与实现内生着鲜明的伦理性,只有为具有伦理性的观念和行动进行伦理基础奠基,才有充分的内在根据和充分的外在理由。就其伦理性而言,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总体性概念,体现的乃是一个遵循天人之道而行(生态文明)、恪守人伦之道而动(社会文明)、感悟心性之道而思(精神文明)的社会变革过程,它从增强人的智力、体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起始,能够借助AI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创造丰富的物质、社会和精神财富,构建起一个从智能社会走向智慧社会的实践逻辑,以使人们过上整体性的好生活。为着实现新质生产力的伦理价值,人们必须于德性、规范和行动三个层面形成和运用完整的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合理的规范体系和正当的行动过程。通过进取性的理智德性,创造出手段之善;通过协调性的道德德性,合理分配社会财富,以使每个人都能够自愿地且有条件地过整体性的好生活;将合理的规范体系用于财富的初始性分配和矫正性分配之中。新质生产力的伦理基础既是建构性的,也是规范性的,它从根本上保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是朝向手段之善更是朝向终极之善的社会变革运动。

    2025年04期 No.307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1844年的马克思是否处于“费尔巴哈阶段”?——基于布鲁德尼对“证成难题”的回应

    张祖辽;

    1844年的马克思思想历程中是否有过一个“费尔巴哈阶段”,是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在术语表达、批判主题和论证理路等方面,布鲁德尼承认该阶段的存在,但同时希望从证成角度表明1844年的马克思具有超越这一阶段的可能性。这一可能性集中体现在引入罗尔斯式反思平衡能否对费尔巴哈式“告别哲学”引发的“证成难题”做出充分回应。但青年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理解则使“反思平衡”的纳入再次陷入基础主义的窠臼。因此,“反思平衡”的纳入不但不足以证明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实质性超越,反而从证成角度再次确证“费尔巴哈阶段”的存在。

    2025年04期 No.307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法学研究

  • 职务违法犯罪治理的权力图谱:功能配置与行权逻辑

    宗婷婷;

    权力配置及其互动是职务违法犯罪治理中的核心命题,互相配合与互相制约是相关权力互动的主要模式。如果法律规范侧重强调互相配合,对互相制约着墨较少,权力互动就难以达到制度的预设效果。在确保监察权权威、高效行使的同时,需要优化相关权力的行权规则,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借助功能适当原则的分析框架,职务违法犯罪治理中的权力关系应当体现民主集中制的要求,实现权力正确且有效行使,以及形塑配合与制约并行的制度样态。应以制度化实现相关权力的功能分层,塑造程序衔接机制以实现权力间的功能互补,以及建立嵌入式的立体权力制约动态平衡机制,最终实现反腐败效能与程序正义的价值统合。

    2025年04期 No.307 8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法律风险与制度应对

    解永照;

    人工智能大模型凭借强大算力、先进算法和海量数据展现出优秀的内容生成能力,但是当算法或数据等出现问题时,可能引发数据、算法、生成内容与法律责任等方面的潜在法律风险。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规范与保障。为有效应对上述风险,需要完善数据安全治理模式,确保数据收集、使用安全、合法;构建全生命周期算法监管框架,消除算法歧视与黑箱;建立生成内容审核机制,保证生成内容符合法律与道德标准;创新法律责任承担方式,确保损害赔偿的公正、及时、有效。

    2025年04期 No.307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经济学研究

  • 以新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扩容问题研究

    黄群慧;陈颖;

    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叠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新的消费场景不断涌现,银发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冰雪消费和国潮消费领域蕴含着大量消费升级需求,新的消费场景创新潜力巨大,有望促进消费潜能释放、推动消费扩容。但这些新消费场景培育仍处于起步阶段,普遍存在商品和服务品质不高、创新不够、监管滞后等问题,新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扩容仍存在较多堵点卡点。围绕打造新消费场景、推动消费扩容,未来应进一步锚定细分群体需求、推动跨界融合、强化科技要素融合、强调因地制宜、打好政策组合拳、协同制度约束与激励。具体而言,应提高银发消费供给精准性、多样性,推动场景数智化发展;完善数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字消费场景智能化升级;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全面绿色消费氛围;推动健康消费供给精准化定制化,构建全周期健康管理;开启“冰雪+”跨界融合,因地制宜打造冰雪场景;推动跨界文创产品开发,因地制宜打造“国潮+”文旅场景。

    2025年04期 No.307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平台经济的市场效应与统一大市场形成:要素和资源市场形成视角

    史立凡;渠慎宁;

    平台经济作为推动现代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正在加速整合资源和要素市场,进而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要素和资源市场的形成角度分析,平台经济通过高效的资源配置与信息流动,打破地域和行业的界限,推动市场一体化进程。首先,平台经济通过信息流通和市场透明化、资源共享与生产要素的灵活流动、技术与知识的共享和传播等机制,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市场的流动性,减少交易成本,增强了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其次,平台经济通过技术创新和数字化手段,促进各类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了传统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和地域壁垒,为不同地区、行业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了更加高效的对接渠道。在此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区域政策和利益协调难度大、市场规则和法律体系不健全以及各区域技术基础设施有显著差异等现实约束。最后,实现统一大市场的路径包括提高政策支持与监管的有力保障、加速培育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提升跨区域合作、建设和完善数字化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策略。通过平台经济的推动,市场要素的流动性和配置效率将显著提升,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04期 No.307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文学研究

  • 《十六国文学家考略》辑补

    刘跃进;

    在曹道衡先生《十六国文学家考略》基础上,我们补充考述了三十位文学家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创作情况。他们多生活在成汉、前赵、后赵、前凉、西凉、北凉、前燕、南燕、前秦、后秦、大夏以及北魏早期。当然,十六国时期,疆域时有变化,人员流动频繁。譬如胡方回,创作活动主要在大夏时期,北魏平定大夏后,随降人到了平城,故也可以算作北魏文人。一些文学家的归属,主要依据其创作活动的时间与地点判定。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古文学研究提供一些具体可依的史料。

    2025年04期 No.307 13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5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新世纪城市小说书写的新变与可能

    舒跃;张堂会;

    作为后发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与城市化进程相伴相生。进入新世纪,这种进程加速前进,极大地影响着中国城市小说创作,促使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现代性和时空书写方面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也昭示着未来中国城市小说发展的某些可能。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现代性方面的新变主要表现为中西古今兼备特质、“流动性”和“碎片化”特点与“暂坐”和“废都”色彩。新世纪中国城市小说在时空书写方面的新变主要体现为讲述特定区域发生的特定故事以探讨人与所在之城关系、着墨城镇故事以探讨中国城市化过程的混杂性、以参差对照和漫长性来彰显城市时间和以个体时间的单调和整体时间的丰富来表达时间和空间的辩证转换。在此情势之下,未来中国城市小说将在古今同构、虚实并置和雅俗荟萃方面彰显出发展的可能和活力。

    2025年04期 No.307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1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