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春寿;
在政治哲学的层面,自由儒学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用传统的儒家思想来为现代的政治自由奠基。罗尔斯的后期哲学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因为它超越了对主体性自我的依赖,诉诸人们与其他社会成员共同生活的合理性(reasonableness)能力来确立现代的政治自由。不过,合理性是一种只关注涉及他人的事务,不关注涉及自我事务的概念,因此面临着不对称难题的困扰。儒家学说中的"仁"既指向人们公共交往的能力,又规定了行动者涉及自我的事务,能够克服合理性的不对称难题。自由儒学可以通过对"仁"的概念进行现代性转化来获得新的发展前景。
2019年03期 No.270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孟飞;
功夫论是中国哲学的显著特色,而"时间"又是"功夫"的基础性含义,因此从"时间"视角诠释"功夫"能拓展功夫论的研究视野。中国古代的时间观不是线性的纯粹数值序列,而是螺旋演进的、随境域因缘而生成着的、注重时机时势的时间观。这一时间观是以时空一体的原初时间体验即"原发时间"为前提的。以《庄子》为例,其功夫论即是顺应时机时势、超越日常时间观、进入"原发时间",从而通达自由无碍之境的过程。庄子中的体道功夫境界是"真人"之"游",而实现"游"的功法则是"忘"。无论是静修体道中的"忘"还是技艺实践过程中的"忘",都意在脱开现成化和凝固化的存在形态,超越世俗常人的时间观念,从而进入原初发生着的时间境域。
2019年03期 No.270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曹树明;
与处于基础层面的性恶论和在逻辑上内涵相对较大的礼论相比,抽象的内涵较小的"群居和一之道"更宜视为荀子的思想核心,且它根本上是一种政治哲学的表达。荀子那里,划分社会等级的礼是"群居和一之道"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落实。与孟子把性善设置为政治的道德基础不同,荀子以性恶为政治的理性基础。对他来说,性不是生,也不是心,而是"生之所以然"的形上之性,然而,此形上之性又生发于形下层面,展现为情性;其所谓善恶也不是道德判断,而是事实描述,性恶指对生发于形下层面的情性不加以适当节制而导致的"偏险悖乱"的非秩序状态,礼则是为了避免陷入此种混乱境况而对政治的理性设计。不止于此,荀子还延续孔孟传统,为政治建立道德基础,但他却把道德基础安置于为政者身上,认为为政者必须同时是道德的楷模。在荀子,"心"是认识和肯认"礼"以"化性起伪"进而达到"群居和一"的枢纽。
2019年03期 No.270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丽;吾敬东;
荀子注重理性与实证而不信鬼神,其宗教向度易被忽视;在先秦精英阶层理性高涨与儒家宗教性一直有争议的情况下,荀子的宗教态度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荀子理性思想中分析梳理其宗教向度,可以更好地把握其理智思维背后的矛盾与张力。荀子在"天"观念中对宗教性是一种排斥态度,在"命"观念中则对宗教进行了一定的保留,到"圣人"观念中宗教性有了显性的体现,而在"礼"观念中更是对宗教性加以利用。荀子作为知识精英对待原始宗教思想的理解,已经与低层的民众有了较大差异,但又不能完全摆脱传统知识背景的束缚。荀子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解决宗教问题,这对当代处理宗教问题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03期 No.270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朴民;诸葛瑞强;
孙子"道"论,是"治道"、"人道"和"战道"三者的统一体,包含着治国法则、道义恩信、客观规律等意蕴,体现出了浓厚的民本关怀和道义追求,其核心理念在于施政爱民、安国全军。孙子"道"论,通过分析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国君素质德行对战争的影响,战争的内在规律性等方面,突出了"道"在战争比较、准备乃至实施中的首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但孙子并非唯"道"是从,且"道"也并非《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核心旨要,而只是其中探究战争问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前提。
2019年03期 No.270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徐倩倩;
<正>1977年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同出1套9件,形制相同,大小相次。扁椭体,弧形口,绹索状钮,通体饰蟠螭纹。铃钟有铭文:"陈大丧史中高作铃钟,用祈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之。"陈国始建都于今河南拓城胡襄镇,后迁都于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此套陈国器物出现在莒国墓葬中,或许与赙赗、婚姻有关。现藏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19年03期 No.270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玉兴;
马步狱亦称马步院或马步司狱,是五代宋初地方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与监狱制度。马步狱起源于唐中后期军府设狱以侵夺地方司法刑狱权,最初只是节度等使府军候狱之一种。唐末五代随着藩镇属州作用的增大,以及马步军司在州军中地位的提高,遂致"诸州皆置"。宋初马步狱去军事化的改革,成为北宋地方司法鞫谳分司与翻异别推独特制度的直接渊源。马步狱是推动唐宋之际地方司法制度变革的重要因素。
2019年03期 No.270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维先;铁省林;
维特根斯坦通过分析视知觉的特殊情况,指出"看作"不同于"看"。"看作"与"看"之间存在着概念区别,同一事物在不同的"看作"知觉中呈现出不同的"外观"("面相"),所以"看作"虽然是知觉的一部分,但它内含着思想、经验和文化等因素。维特根斯坦的视知觉认识论引发了多维效应,对于美学、宗教哲学和科学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2019年03期 No.270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居俊;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呈现了两条批判灵魂实体性的进路:A版关注于灵魂实体性谬误推理的无结果性,B版着重于该推理的无效性。A版对实体的先验规定与灵魂的经验规定,遗留了灵魂实体的理念性,也与理性心理学不符。B版将实体视作先验与经验的融合,将作为灵魂的"先验我思"定为逻辑主词,否认了它在实体名下的实存主体之义。"我思"被阐释为,在不确定的经验性直观中被给予的"我实存"。在无关实体的意义上,"我思"是逻辑主词与实存主体的合一。它作为实存主体,既是区分现象自我与自我自身的基点,也是灵魂不死公设的先导。
2019年03期 No.270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姚颖;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如何获得永生?如何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这些问题从来都是哲学家思考的"永恒"主题。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的苏联及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哲学家И.Т.弗罗洛夫通过对俄罗斯传统哲学,特别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生死问题的思考,结合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新人道主义思想,对人生意义进行了更深刻的阐悟。作为哲学家,他不满足于从纯粹科学的角度研究生物学意义上的生与死;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不愿意看到永远也不能实现的关于永生的虚无缥缈的幻象。弗罗洛夫将社会、道德、人道主义与生物科学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这一问题,形成了"独特的关于生死的观念和对待生死的态度",其理论建构对我们思考如何获得幸福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19年03期 No.270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良婧;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想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思想,就必须依赖于网络伦理健康发展的文化支撑,这种支撑应该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在精神基础和内在动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时代号召对于网络伦理领域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毋庸讳言,现时代的网络伦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甚至呈现出了各种新的困境与危机。要坚守"网络底线",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一个最重要的长远使命就是要重建网络主体的"信念伦理"。重建网络主体"信念伦理"的有效路径主要有:重新认识和挖掘传统道德信仰资源的当代价值,唤醒和重塑网络主体的道德理想信仰;提升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能力,以笃定其道德信仰;培育网络主体的道德情感,以激励其道德信仰的持久性。如果这些方面可以同时有效地展开,那么在重建"信念伦理"的进程中坚守"网络底线",则必然会成为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摆脱网络伦理文化危机,重构当代网络伦理价值体系所最值得期待的美好愿景。
2019年03期 No.270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张燕;
以汤姆·雷根为代表的动物权利论以"生命主体"概念作为其立论基础,认为非人类动物也是"生命主体",因而享有与人类同等的道德地位。然而,"生命主体"这一定义本身,以及从"生命主体"到拥有道德地位的论证过程都存在着理论缺陷与论证断裂。在实践层面,动物权利论也难以回答生产生活中的动物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因此,环境伦理学的发展,既要关注人类在权利话语体系内保护动物的应然性,也要考虑权利主体的扩张带来的权利虚空性代价,慎重对待动物的道德地位,积极寻求新的理论途径以解决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
2019年03期 No.270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冰;
贫困主体具有多样化,致贫原因具有多因性,贫困程度具有多层次性的差异。可行能力是人们获得各种资源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可行能力不足是贫困群体致贫的主要因素;内生动力是贫困主体摆脱贫困的思想条件,激发贫困群体的内生动力是脱贫攻坚的力量源泉。贫困治理必须关注个体因素的差异,要给予不同贫困群体不同的政策和措施。差别对待必然涉及到公平正义问题,治理贫困有技术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伦理问题,不能获得伦理支持,技术就会陷入具体情况复杂性带来的公正拷问。伦理支持是一种分析思路,同样也是一种治理路径,农村贫困治理要以公平公正的伦理关怀精神,精准识别贫困户,精准采取扶贫措施。
2019年03期 No.270 84-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9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王维国;
政府治理现代化既需要制度的健全完善与有效实施,更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润泽和坚守。伦理作为一种内在积极因素,在政府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应积极推进政府伦理治理,坚守服务、诚信、民主、法治、廉洁、责任等伦理原则,不断加强制度安排的道德引导、决策过程的伦理控制、治理行为的伦理约束等,提高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伦理意蕴,以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推进国家善治。
2019年03期 No.270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洪连;
乡村环境协商治理是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乡村环境协商治理具有主体多元性、过程商议性、方式制衡性和目标共赢性的特点,对于保护村民的环境权,提高环境治理效率,提供乡村治理现代化典范等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基层政府的治理缺陷,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偏颇,环境治理责任模糊不清,环境治理信任纽带的断裂,导致乡村环境协商治理面临重重困境。为破解上述问题,需要从协商治理结构转型、协商治理制度建设、协商治理流程优化、协商治理内部资源开发、协商治理环境营造等方面探索对策。
2019年03期 No.270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纪小乐;魏建;
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推动城市化进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色,行政区划调整重塑了地方政府权力架构和施政范围,长期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确定了城市发展的基本思路后,中央政府自上而下通过各种类型的行政区划调整构成了我国大中小城市发展的基本格局。在竞争压力下,地方政府更是积极推动区划调整以加快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水平。多重力量推动的行政区划调整在总体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但也出现了诸多负面问题。只有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科学调整行政区划才能推动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03期 No.270 109-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李亚丽;霍有明;
李复是北宋关学代表人物之一。然而,由于正史无传、著作亡佚等原因,其学术经历、个人身世、著作版本等基本问题都还有待于继续梳理考证。李复论学以"礼""气"相尚,从其《潏水集》中可较为全面地了解其文学创作观。从李复诗文中散见的文学观念看,他十分强调作品的"理胜"和"济用",对那种追求藻饰、气格卑靡的作品则持否定态度。但与此同时,李复也并不反对作品在注重质实的同时讲求修饰,崇尚澄淡精致,自然浑成。其集中亦多铺陈刻画、精心錘炼之作。这说明,李复的文学观持论还是较通达的。
2019年03期 No.270 117-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张运春;路遥;
沂水县流传的有关刘南宅与《聊斋志异》的传说,存在"社会传说"与刘氏"家族传说"两种版本:民间传说蒲松龄曾在当地望族刘南宅坐馆,并作讽刺文《三朝元老》;刘氏后裔虽则提出这是对刘家的攻讦和污蔑,但家族内部流传某位先祖曾与蒲松龄有过短暂交集,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实际上,社会传说与当地民众以刘南宅为中心构建地方历史记忆的思维惯性有关,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杜撰。刘氏家族传说则说明士人互动乃是蒲松龄文学活动中相当重要的源泉之一。刘氏"家族神话"与《聊斋志异》的历史渊源反映出明清之际的时代文化影痕:伴随佛道信仰世俗化,佛教和道教在民间影响不断扩大,谈异文化逐渐渗入了士人家庭生活和文学创作。
2019年03期 No.270 124-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新宇;
《新青年》的自我定位在文化而不在政治。它与青年探讨修身治国之道,帮助他们实现思想解放和人格独立;它致力于介绍外来新知,帮助青年从全人类的先进文明中汲取营养;它致力于传播现代政治哲学和民主共和的国家法理,帮助青年认识个人与国家的新型关系;它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旧文学和旧艺术,帮助青年冲破专制制度所造就的文化传统;它所推行的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而不包括政治革命。《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发动革命的初衷,是使国民成为真正的现代公民,使国家成为真正的名副其实的民主共和国,实际上是在为已经完成的政治革命进行补课。直到五四运动发生,《新青年》的这一初衷并未改变。对当时的国家体制而言,《新青年》不是革命派,而是补天派。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青年》所进行的文化革命,说到底是为了保卫和巩固民主共和。
2019年03期 No.270 13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钊贻;
鲁迅认为文化以人的精神为基础,所以中国文化复兴与自信离不开"国民性"的问题。中国文化传统与国民精神都经过历史的变化,并非一成不变的、凝固的整体。所以,要谈中国文化复兴,必须有一个批判清理的过程;要谈中国文化的自信,也必须有面对"国民性"糟粕的勇气。鲁迅思考"国民性"问题,是希望中国国民精神得到改进,成为现代的"新人"。中国文化复兴的目的,是要中国和中国人能够与世界各国先进、强大的方面并肩而立,甚至超越向前;中国文化的自信,并非建立在眼睛朝下向低标准看齐的基础,或处处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走,而是建立在处处向上、向最高目标奋斗的要求。否则,我们只是"复兴"了遭扭曲的文化传统和"国民性"中的阿Q精神。
2019年03期 No.270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宋剑华;陈泽曼;
20世纪50-70年代,老舍小说《离婚》在精英界和大众读者中双双受冷落,这种状况主要受到审美标准和时代主流氛围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离婚》在精英界依然未受到重视,却得到了大众读者的热捧。形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在于审美标准的不一致:精英界秉持的是"重思想轻艺术"的批评标准,而大众读者却以"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标准肯定《离婚》的价值,并赋予小说以新的意义。《离婚》在当代并未获得完全的肯定,它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精英界和大众读者都"需要"的作品,才能赢得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地位。这需要精英界跳出固有的批评思维,重新思考何为"好文学"。
2019年03期 No.270 15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齐鲁;
<正>敕修文宣王庙碑,宋景德三年(1006)立。碑高2.2米,宽0.85米。碑额篆书"敕修文宣王庙碑"等字样。裴瑀楷书。其碑文内容为宋中书门下给京东转运司,关于增修文宣王庙的文牒。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2019年03期 No.270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英俊;
<正>~~
2019年03期 No.270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3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