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儒家的契约观念——基于“自由儒学”的解读

    郭萍;

    现代契约观念与现代自由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儒家需要在回应现代自由问题过程中,对契约观念作出相应的阐释。根据汉语"契约"一词的基本涵义,可以表明儒家的契约观念具有自愿协议、责权对等的一般特质。对此,从政治哲学的层面看,契约观念作为证成自由的工具性观念,是为现实地维护社会主体的价值。"自由儒学"认为,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西方社会,而且也贯穿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契约观念与自由观念一样,总是随着社会主体的转变而转变;不过,儒家契约观念始终保持着契约的一般特质,这是因为其背后依据着"诚—义—知—信"的儒学原理,揭示这一原理可以从学理上启发儒家现代契约理论的发展。

    2019年02期 No.269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96 ]
  • 为夫子一辩——如何理解“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林存光;刘文剑;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语由于过于简约,致使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甚者认为此句体现了一种愚民思想。结合古人释义中的"由之为德政,知之为刑政"说和"圣人化治天下,不落形迹"说,应将此句放在孔子治国为政的整体思想脉络和义理旨归的意义架构中来理解,而理解孔子所言之义的关键在于,究竟什么才是可使民由之而不可使民知之的。圣人之治明并日月,化行若神,如天德之流行化育,故百姓在其治化之下生生不息(由之)而不知其善、不识其德(不知之),在此意义上,圣人之治实则蕴涵着一种不必甚或不可使民知其善、识其德的高远境界,正如古人所谓"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正唯不使民知之,故圣人之治才真正成其为美政善治。

    2019年02期 No.269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0 ]
  • 经学视野下的王弼《周易》解释学新诠

    王文军;张立文;

    从经学的视野来看王弼的《周易》解释学,其总体呈现出"以传解经"的解释风格:在经传体例上附传于经,突出了《易传》文本的重要性;在卦爻解释上秉承卦本《彖传》、爻本《小象》的思路,并创发出许多新的范式;在义理倾向上,通过人格化的爻位观传达出偏重于政治的旨趣。王弼的《周易》注解是对东汉易学由繁琐走向虚妄,进而陷入神秘主义深渊的一种补救,对《易传》基本义理的遵循保证了其经学的底色,这也是后世儒家将其接受为五经正解的真正原因。

    2019年02期 No.269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2 ]
  • “恒”:《恒先》哲学体系的核心

    任蜜林;

    《恒先》构建了一个以"恒"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恒"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而且是人类世界的形而上根据。从本体论角度来看,"恒"经过"或""气"等阶段的展开,生出了缤纷五彩的世界。在宇宙万物生成以后,"恒"作为本体还有着让万物复归本体的欲求。这与《老子》"道"的"无欲""有欲"思想有着类似之处。《恒先》的本体论主要是为其政治哲学提供形而上的基础。在《恒先》作者看来,人类世界虽然与本体世界不同,但最终都要符合本体"恒"的要求。只有在本体"恒"的"无为"思想指导下,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

    2019年02期 No.269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48 ]
  • 天下为公 道洽大同——释读民族复兴“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于建福;宫旭;

    《礼记·礼运》中孔子描绘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蓝图,成为古老中国世代传承而历久弥新的"中华梦",而且以其精要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类社会预设了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大同"世界的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谓"道洽大同"。

    2019年02期 No.269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4 ]
  • 皇权膨胀下士人群体意识的觉醒及内部分裂——由万历辅臣子弟禁考案说起

    姚星;

    有明一代皇权膨胀,皇帝为满足私欲,往往撇开官僚群体,利用宦官等私人行权,形成对体制规则的冲击和破坏。作为一种本能反应,士大夫集团内部出现了渐趋明确的群体认同意识,由此导致了君臣之间的疏离和一定程度的对抗。明代尤其是晚明士人主体以自身生存所依赖的文化资本和官僚体制来约束皇权,争取部门职权和行政程序相对于皇权的独立,即权力的客观化,实际上是在尝试构建对君权进行制度化约束的君臣权力关系新格局,这与传统君臣相处之道和皇权运作方式是矛盾的,不仅不可能被君主接受,亦不被皇权的趋附者及皇权维护者接受,由此导致了官僚群体间裂痕的产生。这是把握晚明官场生态和政治权力斗争之特点,进而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段历史的关键所在。

    2019年02期 No.269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8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工人“入帮”原因分析

    田明;

    在很多论者眼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大量工人加入到以青洪帮为代表的帮会中。对于这一现象的解读离不开当时政治态势的变化。二十年代国共双方都在致力于发动工人运动,这使其不得不将与工人关系紧密的帮会纳入到政治谋划中,帮会由此完成了某种质变。随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国共双方尤其是国民党在组织、政策、实际操作中的种种,使政治力量以及现代工会组织都难以向工人提供必要的保障,而帮会则迅速填补了这样的空白,这也加速了工人"入帮"的进程。

    2019年02期 No.269 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4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32 ]
  • 生态正义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视域下生态问题反思

    姜涌;

    生态正义关注的是我们生存的前提和环境以及我们生活的基础。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所谓生态观体现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所谓正义的"不正义",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反映的是资本的自由,而非劳动者的自由,呈现的是"自由市场"的不自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所造成的责任灾难使穷人为全球气候遭到的破坏付出了最为沉重的代价和成本。因此,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价值观是当下中国的生态正义的核心,我们只能从整体的视角出发,从"命运共同体"的境域出发,实现生态正义,构建正义生态的世界秩序,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和谐的正义的统一的美好社会。

    2019年02期 No.269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8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64 ]
  • 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意蕴解析——兼论格伦德曼对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的辩护

    孙爽;

    生态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20世纪人类在面对生态危机时两种不同的视角。一些生态主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缺少生态意识,只是单纯从人类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格伦德曼反对此观点,他从人的存在、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人类中心主义所蕴含的生态意蕴,指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强调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整个生物圈中处于中心地位,但这不代表其排斥和否认其他非人类存在物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把这种需要和利益作为实现人类整体利益的必要前提和手段。人类不可能无视自然规律,对自然进行任意的开采和掠夺,而应在尊重生命、尊重生态规律的前提下,按照人类能够在自然界中长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将自然合情合理地为人类所用。

    2019年02期 No.269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8 ]
  • 道德记忆的复杂性及其认知路径

    龙娟;张娟;

    道德记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人类对记忆的复杂性缺乏认知,对道德记忆的复杂性更是认知不足。以经验主义方法来认识、理解和把握道德记忆,就是运用经验归纳的方法来解释或说明我们自身的道德记忆能力。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来认识、理解和把握道德记忆,必然要求我们超越经验主义思维,展现理性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人类还可以通过精神分析的方式认知道德记忆。道德记忆分析是精神分析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和一个重要内容。

    2019年02期 No.269 78-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8 ]
  • 社会平等:内部构成、复杂性及其实现方式

    徐珍;

    社会平等处于经济平等和政治平等之间,是人们在争取、获得和享用地位、身份、机会和运气的过程中形成的算数比例关系和几何比例关系;经济平等虽然是平等的末端形式,但它可以上溯到社会平等之中,经济地位的差异、占有社会财富的多少都会回游到社会中来;政治地位、政治权利的分配也会下移到社会平等中,甚至可以说,社会平等中的很多形式就是政治平等的社会形态。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平等,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然而在社会转型中,社会平等却充满着矛盾、冲突与张力,可谓问题多多,困难重重。其根源一部分在于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要素,一部分在于新型的活动结构、关系结构和利益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平等,取决于两个关键要素,即人的要素,只有成为公正的旁观者、正确的思考者和正当的行动者,才会具备实现社会平等的主体性资源;制度的要素,只有建构并践行进取性与协调性、激励性与约束性的政策、制度、体制,才会具备实现社会平等的客体性条件。

    2019年02期 No.269 85-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64 ]
  • 全球贫困与国际责任——富国的援助责任如何可能

    苏静;曹刚;

    富裕国家解决全球贫困问题所承担的是一种人道义务还是一种正义义务?约翰·罗尔斯和托马斯·博格对此各执一词。但这两种主张都犯了简单"一刀切"的弊病,其根源在于对全球贫困的原因缺乏全面的认识,忽略了人道义务和正义义务在贫困根源、援助目标、以及性质上存在的显著差异。我们主张应当超越"一刀切"的分析模式,把责任原则作为解决全球贫困问题的道德依据。基于这一立场,我们把责任区分为后果责任和补救责任,并依此来确认富裕国家在解决全球贫困问题上所承担的义务性质。

    2019年02期 No.269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9 ]
  • 科技型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系统考察

    刘冠军;陈晨;

    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双轮驱动,催生了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科技型生产方式。伴随生产方式的这一深刻变革,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也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依据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现代科技型生产方式下的剩余价值生产进行系统考察发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将趋向终结,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已成为主流方法,高端科技型企业的"无人化"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渐趋成熟并呈现迅猛发展态势。这一系统的考察研究对于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高端科技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企业健康发展和创新竞争力提升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019年02期 No.269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6 ]
  • 我国能源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构建——以油气资源为例

    厉桦楠;

    我国能源资源开采补偿机制的构建,要制定合理可行的补偿目标,坚持和完善生态补偿原则,解决好补偿的主客体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政府和市场在经济发展的初、中、高三个阶段应该扮演的角色和参与度,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博弈模型分析政府、企业、居民的利益互动过程,可进一步完善油气资源补偿方式和补偿措施。

    2019年02期 No.269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57 ]
  • 论苏轼躬耕东坡的原因和意义

    王兆鹏;陈朝鲜;

    元丰年间,苏轼被谪黄州,在此有过一段艰辛而快乐的躬耕生活。他之所以选择东坡躬耕,不仅是为解决生活的困难,满足长期以来归隐躬耕的夙愿,还因为特殊的文化机缘。苏轼追慕白居易,向往其被谪忠州时随遇而安的东坡生活,于是黄州东坡也就成为苏轼理想的栖居之所。躬耕不仅给苏轼带来物质条件的改善,也使其精神有了安顿之所,促进了其心态的转变,使其不断走近陶渊明,从而成就了中国士大夫文化的另一个标志性符号。

    2019年02期 No.269 120-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9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4 ]
  • 清初僧人色情故事的流变与文人身份危机——以《五色石》卷三为中心

    薛英杰;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2019年02期 No.269 128-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6 ]
  • 幼者本位:从伦理到美学——鲁迅思想与文学再认识

    董炳月;

    鲁迅五四时期阐述的"幼者本位"是一种新的伦理观,这一新的伦理观颠覆了传统的长幼伦理关系,将长者对幼者的"恩"转化为"爱"。鲁迅的阐述是以其自然观为基础的,因此其"幼者本位"具有自然观与伦理观的二重性。鲁迅"幼者本位"观念的形成,直接受到了日本白桦派作家有岛武郎的影响。而且,在鲁迅这里,"幼者本位"与进化论发生关联,构成注重生命意志与生存权力的"幼者本位进化观"。在鲁迅的小说、散文、散文诗中,"幼者"作为一种角色,决定着相关作品的叙述方式、意义结构、美学面貌。

    2019年02期 No.269 138-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9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08 ]
  • 鲁迅“立人”教育观及其思想渊源

    张金凤;

    鲁迅的教育思想谱系中,"立人"是核心的内容。在近代中国救亡与启蒙的大背景下,鲁迅以"人"的自身建构为主题,力图唤醒个人意识,解决长期在封建制度压制下的国民性格问题,是十分具有现代性和前瞻性的教育思想。鲁迅的"立人"教育观批判地接受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近代文化启蒙新潮和西方文化资源中的合理成分,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

    2019年02期 No.269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3 ]
  • 世俗精神与生活美学——论阿城的小说学兼及寻根文学的“歧路”

    李钧;

    从"推动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角度"重返80年代",会发现阿城小说在立场与观念、题旨与人物、语体与文体方面都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他为文学寻根,疏离宏大叙事,回归世俗精神和生活美学;他的小说"三王"复调多义,塑造的人物具有原型意义,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他进行语体试验和跨文体写作,创作出了具有文章之美的诗化小说和新笔记小说。以阿城为"文化起义发动者"的寻根文学疏离了批判现实主义传统而走向了文化保守主义,标志着80年代"新启蒙"运动的终结。

    2019年02期 No.269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38 ]

  • 甗(西周)

    徐倩倩;

    <正>1985年济阳刘台子出土。通宽32.20厘米,通高46.70厘米,口径29.5厘米,为连体甌,器物厚重。方唇,卷沿,斜直腹。鬲部分裆,鼓腹,三蹄形足。甑、鬲结合部有三个伸出的榫扣以承箅。甑腹部一周云雷纹带,纹饰较浅。鬲部每足及对应的腹部均饰浮雕兽面纹。甑部有两处明显的补铸修补痕迹。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9年02期 No.26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大乘寺造像碑

    齐鲁;

    <正>北齐夫子庙碑,北齐乾明元年(560)刻。碑高1.76米,宽0.95米,厚0.25米。有额,额部为等腰三角形;有穿,穿径12厘米。额刻篆书"夫子之碑"。碑文为隶书,19行,行24字,剥蚀严重。此碑书法严谨,虽存字不多,但仍可窥见其书法特色。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2019年02期 No.269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峨眉山色》

    刘春雨;吕三;

    <正>~~

    2019年02期 No.269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