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孔子 ·儒家 ·齐鲁文化研究

  • 儒家性善论的两种型态与演进逻辑——兼论其义理困境及更化路向

    邹晓东;

    儒学史上存在两种性善论:界定本体的性善论与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回归最基本的生存问题,历史地检讨这两种性善论的学理得失,可以有效地促成儒学义理的更新转化。作为最原始的性善论形态,"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始于《中庸》对无所不在的"真知"问题的着重揭示与专门回应,这是一种融贯一致且以"率性"意识为中心的性善论。其短板在于:无法有效容纳传统德目与施教权威,其服膺者在"自作主宰"精神的鼓荡下,往往难以组成和谐有序之社会。"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则试图以传统德目规定"善性本体",这固然容纳了社会智识传统与政教权威,但却因为推崇、仰仗既定的教义与外在的治教,而架空或放逐了内在善性即时指引的活泼功能,故实质性地落入"重教—外铄—性恶"的荀学思路。论其实,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性善论。在"不界定本体的性善论"基础上,自觉引入或充分强调"率性的处境"与"共识的更新"这两个维度:将"传统教义""施教权威"以及"他人异见"统统归入"率性的处境"范畴,并力求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在新处境下的率性体认",不断就公共事务达成"新的共识"——这种充满张力的动态机制,应是传统儒家性善论更化升级的新路向。

    2019年01期 No.268 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5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齐物与忠恕:章太炎“以庄证孔”思想发微

    李智福;

    章太炎曾自称其学为"以庄证孔",即以庄子的"齐物"哲学解释孔子的"忠恕之道",他因此提出"尽忠恕者是惟庄生能之""齐物即忠恕两举者"等理论。太炎将"齐物"与"忠恕"相贯通的内在理路是:他先以佛学之"真如"——"平等"证庄子之"无我"——"齐物",再以庄子之"无我"——"齐物"证孔子之"忠恕之道"。如果说传统学界对"忠恕"的解释是"有己之忠恕",那么,太炎基于庄学和佛学的"忠恕"则是"无己之忠道"与"有己之恕道"两相并举,传统解释重"恕道",太炎更重"忠道";传统之"忠道"是反己尽己,太炎之"忠道"是虚己尽彼。他强调以"恕道"推度他者之时,同时需要以"忠道"整全地观照他者,此庶几有补儒学"絜矩之道"之所可能产生的为孔子所始料未及的种种负面影响。太炎先"以佛证庄"再以"以庄证孔"之思想关怀,是以东方古典思想对所谓公理、自由、平等等近代西方启蒙理念进行批判和重建。

    2019年01期 No.268 24-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方东美“新儒学”思想研究——以形上学为中心

    韩立坤;

    在中、西哲学比较中,方东美致力于阐发古代哲学形上学思想,揭示了中国哲学特有的生命观念、机体观念、价值观念。他始终突出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的范导作用。通过凝练儒家形上学的两大特色、三大原则和四大要义,以及重建生命的形上学,他为中国哲学之转型寻获了理想路径。他虽非"新儒家",却是"新儒学"的推动者,其研究对重新审视儒学的问题意识与现代转化,具有重要的启示。

    2019年01期 No.268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人欲、成德与王道——儒家人欲观与道德理论的逻辑建构

    马兰兰;李承贵;

    儒家将修德视为君主治国乃至成就一切事功之本。孔子再三强调君主德行垂范,以道德修为而使天下归心。孟子认为人性其善端可引导扩充为现实道德,荀子对人性中可能致恶的本能欲望进行自觉防范与节制,二人在各自立场上导其善而抑其恶。儒家承认人的求生本能与感官欲求对于维持生命存在不可或缺,在道德层面却依然要求统治阶层寡欲或节欲。儒家道德高标难及,远非现实君主其庸常人性所能堪;其道德操守严毅,惟有志道据德的寥寥数人可属其类。儒家洞悉人性与世事,却再三说服君主从事对抗本能的道德行为。然而儒家以道德手段欲成政治功效的治国思路终究未被采纳。同时儒家思想理念中其道德应有的普遍性、自觉性与自足性皆囿于历史局限而未得以彰显。

    2019年01期 No.268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老子“贵柔”哲学思想对当代德育柔性化的启示

    范丽君;方宏建;

    目前我国规训化的刚性德育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德育健康发展的现实瓶颈,老子"贵柔"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实现德育的柔性化转型。"柔弱胜刚强"为德育柔性化提供了哲学依据,"以百姓心为心"有助于教育者确立"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遵道而贵德"启示德育应遵循以需求为导向的规律,"无为而治"启发教育者应根据受教育者的接受特点采用隐而不露的德育方式。

    2019年01期 No.268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鉴(春秋)

    徐倩倩;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器形硕大。方唇、窄平沿、深腹,上腹微鼓,下腹稍内曲,小平底。底缘外土呈绳索状。两附耳,耳与口沿齐平。口沿下一侧有一小管状流。上腹部有三周纹饰,上为变形窃曲纹,中为垂鳞纹,下为变

    2019年01期 No.268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的位置在哪里?

    杨耕;

    哲学是一个历史范畴,哲学的位置是现实的实践需要、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在现代,哲学关注的是人,注重解答"人生之谜",哲学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人的生存方式——实践出发,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双重关系的视角解答人的问题,认为人在实践中生成着人的属性,成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2019年01期 No.268 55-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哲学本质究竟所是论

    高懿德;

    哲学由人的终极求知本性和人类生存、生活实践的终极需要所推动,应这种终极本性和需要而诞生。由这种终极需要赋予了其天职与基本使命,从而先天地决定了其基本功能,进而决定了其应有的基本特质。这种基本特质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理性或理论性把握,它构成了哲学的一般本质。

    2019年01期 No.268 66-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设的基本经验

    肖祥;

    改革开放4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继毛泽东伦理思想发展形态之后实现了进一步发展创新,在学科发展与基础理论问题研究、伦理思想演进与理论体系建设、伦理秩序建构与实践指导、理论形态发展与研究范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总结经验是为了应对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创新面临的民主政治"伦理瓶颈"、贫富分化与核心价值认同、社会伦理整合、西方价值强势与伦理话语权"西强我弱"、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倡导的国际认同和"伦理信任"等五大挑战,更好地展望未来。

    2019年01期 No.268 7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设的经验启示

    宋美桦;张荣华;

    体系化是一个科学的党建理论走向成熟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主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为指导,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优化党的建设总体目标、总体布局、实践方略等方面的内容,使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在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中不断走向成熟定型。辩证审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建设中的"变"与"不变",可以更深入地探知继续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全面推进的启示:一是必须践行知行合一,增强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动态耦合;二是始终坚持价值守正,彰显党建理论的人民性立场;三是牢固树立问题意识,促进党建理论的针对性发展;四是勇于借鉴他山之石,推动党建理论的开放性发展。

    2019年01期 No.268 8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用人单位”主体资格辨析——兼议若干新型用工主体是否是用人单位

    黎建飞;曾丙健;

    我国劳动法将劳动关系用工主体规定为"用人单位"而非雇主,并规定判断劳动关系是否成立的首要标准是主体资格,这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是不同的。然而我国劳动法仅列举了6种"用人单位",并未明确"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导致"用人单位"的范围局限于6种类型,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若干法律漏洞,更无法涵盖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因此,完善"用人单位"主体资格的构成要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19年01期 No.26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预防性酷刑的刑法学思辨——兼评功利主义的相关局限

    王小飞;

    反恐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政界一度默许了对恐怖主义嫌疑人施用"预防性酷刑",并通过提高构成酷刑罪所需的"疼痛结果"将相关行为合法化。当前,绝对禁止酷刑已成国际社会共识;之所以"预防性酷刑"还会引发争论,根源在于功利主义对刑法学的影响。因为按照功利主义衡量标准,"预防性酷刑"可能适用阻却违法性或有责性的紧急避险。然而,这种标准本身带有不合理性,并可能导致侵犯基本伦理原则的后果。所以,刑法学应当为伦理规范保留必要空间,按照"规范"加"法益"的二元标准判定"预防性酷刑"的刑事责任。

    2019年01期 No.268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全故事的分类书写及地域传播路线之演进

    彭锋;

    正史系统记载的李全故事,因自身富含的丰富民间化叙述因子,复经稗史文字的加工润饰,进一步强化了其民间叙述性的一面,愈来愈符合故事类型化叙述的需要。正史系统和稗史系统文字中有关其"出身背景"、"征战攻伐"、"婚姻形式"以及"死亡余事"的记载各有详略侧重,藉此可一窥政治书写与历史演义间的微妙差异及成因。《宋史》李全传内较多采纳稗史文字,故而除去正史系统中体现出的更多道德批判色彩之外,两类书写实际上存在很多相通的地方,而这又进一步为李全故事叙述的日益民间化提供了契机。李全故事的传播,除去文本生成层面的因素需要考虑之外,其地域传播路线方面的问题同样值得关注。李全故事最初是由其妻子、后嗣及军队余部所传承,至其子李璮兵败后,其故事传播媒介则又转至其他汉人世侯家族手中。在这里,士人文本、家族记忆、军队成员都成为历史记忆的载体,而这一记忆传承正是与文本相伴相生的一种文化形态。若明乎此,则对厘清故事类文本中私人记忆与公共叙述之间的关系大有裨益。

    2019年01期 No.268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论文学评点之兴

    罗剑波;

    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学批评样式,关于其产生时间,历代学者有起于梁代、唐代、南宋诸说。文学评点的产生建立在多种学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之上,这种综合作用最终成熟,并催发出严格意义上文学评点的时间在南宋时期。南宋吕祖谦《古文关键》是最早将选本与文学评点合为一体的散文评点著作,堪称早期文学评点本之典范。后经楼昉、真德秀、谢枋得、刘辰翁诸家的评点实践与努力,到明代中叶,随着大量文学评点著作的刊刻问世,大批名家文人评点的实践和参与,遂使得这种文学批评形式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2019年01期 No.268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从读者反应批评看《左传》“赋诗首章”现象

    谭志强;刘林;

    春秋时人闻弦歌而知雅意,当时赋诗盛况如实载于《左传》,为研究古人接受和阐释《诗经》提供了重要资料。或以为春秋赋诗中只标明诗题而未说明所赋何章者,皆为"赋诗首章"。但是,以当代美国读者反应批评为研究框架,从听诗者或赋诗接受者的"言"(自我阐释)与"行"(其后行动)两方面来看,《左传》未标明赋诗何章时则实为赋出全诗。

    2019年01期 No.268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世说新语》:士族文化心理的鉴证实录

    段春杨;王琳;

    《世说新语》既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代表作,也是反映魏晋时期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大量的历史故实和人物言行细节描写,使本书具有了相当突出的历史实录品格。更重要的是,本书对魏晋时期社会生活本真状态的再现,以及对士族文化心理的深层次掘发,是以政治史、制度史为中心内容的纯粹史学著作所替代不了的。

    2019年01期 No.268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勃“龙朔变体”再探

    卢娇;

    学界普遍认为高宗龙朔诗坛流行"上官体""颂体诗"两种诗体,因而对王勃所批判的"龙朔变体"内涵的争议,一直围绕"上官体""颂体诗"和两者兼指三种意见展开。实际上,"上官体""颂体诗"都产生于贞观时期,其相对于贞观主体诗风而言都是诗坛之"变",王勃对这两种诗风均表不满;但"颂体诗"主要流行于高宗永徽、显庆年间,龙朔诗坛则几乎是"上官体"的天下,故"龙朔变体"只能是指向"上官体"。不过,二者不能等同,"龙朔变体"的具体内涵只限于《王勃集序》中提出的"上官体"之缺陷,至于"上官体"的其它特征则不在王勃批判之列,这也是其攻击"变体"而不直呼"上官体"的原因所在。

    2019年01期 No.268 134-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诗》与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建构

    周海波;

    郭沫若的《论诗》是新诗理论的重要文献,对认识新诗文体建构时期的理论观念具有重要意义,是郭沫若从诗的觉醒到作诗,从作诗再到论诗的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的集中体现。《论诗》首先涉及到新诗创作中新诗人的诞生的问题,认为诗人应当是那种天才式的人物,诗人能够成为真正的"人"才能有作诗的资格。郭沫若从诗人的精神世界的探求中寻找新诗文体的韵律,将诗人的心境与新诗文体联系起来,从诗人的情感与心理世界的变化中探寻新诗韵律,从宇宙万物的自然现象中寻找诗的韵律,并最后完成新诗哲学的美学建构。

    2019年01期 No.268 142-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朝花夕拾》的儿童叙事及其文体功能

    叶诚生;

    《朝花夕拾》的整体表达风格是大悖于所谓"文格"的——追忆童年往事却又带入时事,意在批判传统文化却又沉溺于考镜文献源流,讽喻中偏多絮语,爱憎间屡有闲趣,这种任意推展的笔墨让人隐约可见鲁迅写作过程中"童年意绪"时时压倒"成人心事"的情状,最终成就的是《朝花夕拾》更加贴近那种无所用心的有趣之童心而非急功近利的现实之感兴的文章体式。《朝花夕拾》这些直写作者兴致与趣味的笔墨,既是在追索童年可能的记忆,更是对今昔孩童顺乎天性、痛快生活的理想境界的追摹与仿效。虽不能至,修辞可达,《朝花夕拾》至少在伸展自如的文体形式上表达了鲁迅期许的儿童世界的理想样貌。

    2019年01期 No.268 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夏济安的鲁迅研究及其影响

    孙连五;

    夏济安是20世纪60年代海外鲁迅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较早地将精神分析方法引入鲁迅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二是重估《野草》的审美价值,并对其进行了独特的文化阐释;三是在英语学术界最早对鲁迅与"左联"的矛盾问题做出了梳理和考辨。夏济安的鲁迅研究不仅对海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且也给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国内鲁迅研究带来很多启发,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夏济安的学术贡献是一个新课题。

    2019年01期 No.268 15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3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乘寺造像碑

    齐鲁;

    <正>大乘寺造像碑,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立石。碑高1.87米,宽0.70米,厚0.23米。碑文上方横书"奉为圣文神武皇帝"字样,前署"陇西李士强撰"。此碑为佛教碑刻,其形制及内容均甚特异。碑头雕群山、屋宇、飞天、坐佛、神仙骑兽等,雕镂精细,造型奇特,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现存曲阜汉魏

    2019年01期 No.26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飞瀑》

    刘昌盛;

    <正>~~

    2019年01期 No.268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