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心—意—知:《大学》中的心灵结构

    赖区平;

    《大学》的心、意、知各有不同内涵,界限明确,而一般容易作泛化理解,如:以意言心、以知言心、以二者之合言心,其共同点在于未能把握"心"自身之独特内涵,而将"心意知"结构化约为"意知"结构。此外,基于佛学与西学尤其是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比较视野下之解读,尤其是以"心"为第八识或第七识,"知"为第六识之自证分或自身意识,凡此不无启发。而在作为重心的儒学史解释中,朱子所言心之体段、阳明之良知、蕺山之意与船山之志,言各有别,实则所指相同,即心意知之心,是从不同面向对"心"所作的描画,从而以不同方式确保《大学》的"心—意—知"结构,并突显其工夫和政教意蕴。对《大学》之心灵结构进行考察,有助于彰显一门系统的儒家式心学或儒家心灵哲学的大致轮廓。

    2018年05期 No.266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敬天”与“敬德”——试析“敬”论的出现与义涵

    赵正泰;

    商周易命后,周人在"天命靡常"的思想背景下,由其"敬天"活动建立了最初的"敬"论。以《诗》、《书》为文献依据,可以总结出"敬"的警戒、恭谨、端肃、畏惧四个字义。由于"天"渐趋虚位,周人淡化了"天"的神格,转向强调"天"的道德义涵,使得人的主动性得到彰显,而"敬"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方式;另一方面,"天"作为敬畏的对象,其主宰性仍然得以保留。因此,由"敬"建构起敬天、敬德、敬民的道德行为和政治秩序。但是,离"天"言"敬"后,"敬"作为一种行为实践方式,其理论依据究竟何在等问题,为之后儒学"敬"论的出现与发展提出了问题。

    2018年05期 No.266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0 ]
  • 论“礼”的伦理特质

    王苏;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礼"最基本的伦理特质就是对伦理实体的设计和规定。表现在客观方面就是"礼"对伦理秩序和伦理结构的设计和规定,即"礼"设计、规定了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范型与典范;表现在主观方面就是"礼"是人伦关系建构的原理,具体而言,"礼"确立了维护人伦秩序的规范和原则。

    2018年05期 No.266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1 ]
  • 儒家伦理的正义体系

    陈清春;苗建荣;

    仁爱之理作为儒家伦理实践的根据原理是意志选择所依据的善恶根据。正义原则是奠基于仁爱之理的观念应然,分为一般原则和具体原则。一般原则即忠恕原则:恕的原则是"不伤害他人"原则,它作为底线原则是一切正义原则的必要条件;忠的原则是"积极帮助他人"原则,它作为高级原则是儒家的主导原则。具体原则是具体的应然内涵,可概括为四大责任原则和四大义务原则。责任原则是面对他人所应当遵守的正义原则,义务原则是面对组织或机构所应当遵守的正义原则。礼法条目则是义务原则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形式,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和文化的特殊性。

    2018年05期 No.266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2 ]

  • 圜底瓶(春秋)

    徐倩倩;

    <正>1977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出土。通宽26厘米,通高35厘米,口径10.5厘米,盖高5.2厘米。该瓶整体作球状,器敛口作短直口,圆鼓腹,圜底。盖作覆钵形,盖面中央一钮,盖沿有一周龙凤缠绕纹饰,口沿下一周纹饰与盖沿上纹饰相同。此件器物虽然器形简单,但造型别致。现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2018年05期 No.26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融通内外:跨学科视野下的中医知识史研究刍议

    余新忠;

    随着医学人类学和医疗社会文化史等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医学的社会文化属性日渐受到关注,然而,对于医史的研究来说,如何回到医学本身,依然是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的。回到医学本身,显然并不是要回归传统的技术史研究,而需要将医学外部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内在的知识理论很好地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知识史可谓是非常恰当的研究路径,知识史研究并不仅仅将医学视为纯粹的科学技术,不但会充分关注医学知识建构机制中的社会文化因素,也会思考知识建构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变迁和建构的知识对社会文化的型塑作用。另一方面,对医学知识的探讨,必然会指向对现实中医学问题及其发展的思考和理解。在跨学科的视野下探究中医知识史,不仅可以实现中国医史研究中内外史之间的融通,而且也可以藉此打破国内普遍存在的对中医的本质化和自足性认知,理清现代中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2018年05期 No.266 28-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26 ]
  • 不同的向度:中医史研究的内与外

    郑洪;

    民国时期,现代学术分科模式下的医学史学科开始创立。当时的主流研究方法是以现代科学知识解析旧有医学史料,以求医学进化,这对于中医来说实质是一种"外部"研究。中医出于教育的需要,继续发展其"明系统""分派别""示门径"的史论模式来编写医学史教材,形成其"内部"传统。医学史学科一直以来定位属于"科学史",但若以"科学"建构的眼光看待中医历史,则无论"内史"或"外史",均未足以全面地反映其理论内核的演进历程。超越体系分科,在科学人文视角下从知识研究的角度来探究中医史,有可能达致外部审视与内部自省的互通。

    2018年05期 No.266 36-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7 ]
  • 其命维新——建国初期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中医科学化

    赖立里;

    1950至1954年的"中医学习西医"政策并非简单的"中医西医化"。当时成立的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办学方针、教学概况及其办学经验表明,中医进修西医不仅不会"使中医变成西医",而且凸显了"中医科学化"的必要性及其意义。究其原因,这是中医顺应时势的要求,用科学的语言把自己的理论翻译、解释到20世纪的具体情境中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是提高中医的同时建设一个新中医的积极行动。当年中医进修教育的科学化探索和努力,有别于民国时期以西医解释中医的单一取向,而是通过对社会科学认识论的重视,找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逻辑为我所用,由此开启了建立中医现代理论体系的新途径。

    2018年05期 No.266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6 ]
  • “医”“史”互动视角下西方医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杜宪兵;

    西方医史是历史地形成的,历史学深刻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研究观念与实践。在20世纪中期之前,关于伟大医生的传记类作品占据了西方医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者多是未曾接受过历史学训练的医生,他们试图凭借历史上的医学知识,明确医生的身份,树立医学的权威。20世纪中期以来,历史学的介入推动了医史研究的飞速发展,历史思考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医史研究的进度。西方医史领域先后经历社会史、文化史、全球史等史学潮流的冲击,学术队伍、研究视角、方法和主题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未来的医史研究中,"医""史"比重将更加均衡,医史编纂理论将越来越受人关注,医史学科的自主性也将越来越强。

    2018年05期 No.266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46 ]
  • 欧美史家对福柯《疯狂史》的评价与反思

    邹翔;

    《疯癫与文明——古典时代的疯狂史》是福柯早期深具原创性也是受到批判最多的著作。福柯在书中认为,在理性被普遍推崇的17—18世纪,西欧不仅存在着大量"被疯狂"的疯人,也存在着对疯人的非人道的大监禁。疯狂不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是一个与理性时代特定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连结在一起的"文明的事实"。《疯狂史》是对理性及其主导的现代文明,如进步、真理等的颠覆性批判,体现了福柯思想上的重大成就。欧美史学家对福柯的"疯狂史"进行了不断地批判,争论激烈,并反思与重新研究了理性时代的疯狂史,这些争论与研究具有重要的史学理论意义,也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历史学观念的演进。

    2018年05期 No.266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3 ]
  •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唐凯麟;周强强;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上,有学者倾向于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出现的反对道德的表述而得出马克思恩格斯缺乏道德伦理观念、拒斥道德伦理思想的结论。如果这种观点成立,那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就根本不可能存在。2018年6月,围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几个极具争议性的基础问题,我们对唐凯麟教授进行了专门访谈。唐老师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道德伦理思想的看法完全是一种误读。通过对体系概念的反思和重新定义,我们不仅可以论证马克思主义存在一种伦理学理论,而且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可以构成一种体系性的伦理理论,其理论核心就是人的解放。

    2018年05期 No.266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91 ]
  • 罗国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立场、方法与原则

    李萍;杨少曼;

    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传统道德问题,是伦理学建构发展必须做出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亦是罗国杰先生创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生将传统道德问题的思考,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历史的、辩证的思想方法,揭示了中国传统道德具有两重性和矛盾性;在客观梳理建国以来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历史遭遇五个阶段的基础上,批判了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两种错误倾向;进而论证了"批判地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系统提出了批判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原则、标准和方法。先生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态度具有鲜明特点:即无论中国伦理学发展际遇如何曲折,他都始终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始终自觉坚持批判继承的基本价值立场,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家追求真理的勇气与严谨的科学精神。

    2018年05期 No.266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3 ]
  • 乡村公共权威的变迁与建设

    张旺;李松玉;

    任何政治共同体都需要公共权威来保障基本的秩序。中国的乡村社会中存在多种权威主体和由历史演化而来的多种不同性质的权威,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塑造和维系乡村秩序。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剧烈变迁中,乡村中的权威状况发生极大的改变,出现国家权威、地方政府权威、乡村内部组织权威离散的局面,出现权威的真空和一定程度上的秩序紊乱。进入新时代,加强地方政府公共权威建设仍是重要课题,需要继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强化中央对地方监督和指导,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推进政治参与制度和政治文化建设。

    2018年05期 No.266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83 ]
  • 论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公平价值导向

    朱沁夫;高踞;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着重强调从"人与自然和谐"与"人与人和谐"两个方面来实现生态文明。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肯定资源环境的公共产品特性,倡导确立公平的环境资源价值理念,强调资源环境利用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要求通过宣传教育、法治、技术变革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来实现生态公平、生态文明。从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来说,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从而实现"人与人和谐",这既能保证人类对于自然的利用在"自然界限"之内,又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一种以公平为价值导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2018年05期 No.266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2 ]
  •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哲学解读——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理论域

    赵光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提出"生命共同体"思想,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而上学概括,是其生态思想的核心范畴。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感性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感性对象性关系,这是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原初达成。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条件下,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遭遇了历史坎陷——从内在的统一异化为外在的对立关系。当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的时候,马克思本质性地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历史复归。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生命共同体"的历史环节。

    2018年05期 No.266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57 ]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中的生态人培塑

    周琳;李爱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给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给人的生态素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因之必须进行生态人的培塑。生态人培塑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对生态人的培塑,要实现人与自然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和"优美生态环境"两大需要,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目标。以生态人的文明诉求来考量现实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还存在着生产规模盲目扩增、自然资源任性索用、生活消费异化攀升等悖离现象。因而应采取必要措施加强对生态人的培塑,既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素养;又要实行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要加强环保法治建设,健全生态文明保障制度体系。

    2018年05期 No.266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0 ]
  • 创世母神:老子“道”论的本喻

    沈香萍;仪平策;

    作为"轴心期"道家智慧的结晶,《老子》积淀着丰厚的史前文化信息。"道"的概念,就是老子对创世母神这一原始思维意象抽象化的结果,可以说,"道"是创世母神的本体抽象,创世母神是"道"的本体喻象。正如黑格尔所说,任何神话中的诸神都是客观的或者实在的直观到的理念。创世母神就是老子直观到的关于宇宙本始的理念。

    2018年05期 No.266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29 ]
  • 东坡词用调数量和成就的统计与分析

    刘尊明;

    《全宋词》收苏轼词共计363首,所用词调共计76调,在宋代词人用调排行榜中排第14位,实居第10名,反映出苏轼用调名列前茅的成就与地位。苏轼用调可分三种主要类型:沿用唐五代旧词调,凡33调;采用宋代新词调,凡32调;首见和创始之调,凡11调,反映出苏轼用调继承与创新并重而更重开拓创新的创作特征。苏轼用调小令占40调,中调占19调,长调占17调,中长调与小令的比例已接近平衡,也反映了苏轼用调体式多样、勇于探索的艺术成就。

    2018年05期 No.266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24 ]
  • 宋代进士科试赋的命题特点

    王彬;

    进士科是宋代科举最主要的常设科目,律赋则是进士科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宋代试赋命题经历了一个渐趋严格的过程,由随意命题到限制出处,越来越显规范。不论是以时事为题,还是从经、史、子书中出题,宋代试赋命题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此外,宋代试赋命题还有许多注意事项,如避重出、避忌讳、讲究得体等。宋代试赋命题的这些特点对宋代律赋独特风貌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2018年05期 No.266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9 ]
  • 南宋洪皓使金诗文研究

    闫雪莹;

    建炎三年,洪皓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的身份出使金廷,被羁留十五载。其间所作诗文是其一生创作中最能体现其文学成就和人格特征的典范性作品,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最为复杂,描写殇君忧国、持节不屈、思乡念亲等思想情感都极为感人,特别是以吟咏《春秋》来表达严华夷之辨的思想、以文章秘传军国机要等,皆是其在特殊生存环境下表达尊王攘夷的正统观念和爱国情感的一种独特方式,彰显了其崇高的道德情怀和不屈的志节人格,成为南宋文学史上闪光的一页,也奠定了其在爱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

    2018年05期 No.266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9 ]
  • 清末民初文学翻译的政治研究

    田玲;

    随着翻译文化转向的到来,"翻译的政治"研究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研究扩大了翻译领域的视野。清末政局动荡,社会背景复杂,翻译在"暴力"作用下发生了变形,"翻译的政治"问题凸显。结合斯皮瓦克对"翻译的政治"的定义,从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译者身份与能力、翻译策略五个方面,对清末民初翻译的政治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人们对"翻译的政治"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廓清人们对"翻译的政治"的认识。

    2018年05期 No.266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0 ]
  • 论戏曲文化中大小传统的交汇与互融

    王福雅;

    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既存在着大小传统一致认可的文化成分,又成为大小传统的交汇地带。戏曲的教化功能实现了大传统对小传统的连结,娱乐特质实现了小传统对大传统的和合,二者反向的路径选择合谋完成了戏曲文化中大小传统的交汇;而宗教意识作为大小传统贯通的文化成分,容纳了各个层次的受众群体,并和前二者一起促成了戏曲区隔于其它文艺体裁的独特的流行艺术风貌。

    2018年05期 No.266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7 ]
  • 五四新文学塑造乡绅形象的偏颇与辨正

    杨红军;

    乡绅是民间处理公共事务、向官府表达诉求的代理人。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社会阶层,乡绅绝大多数是对乡村社会自治起积极作用的"良绅"。然而,在五四新文学中,乡绅作为专制权力的附庸,往往被作为"劣绅"而受到批判,这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乡绅形象的政治偏见和社会性歧视。我们今天需要对这一现象进行历史的反省,在批判"劣绅"和各种民间社会陋习的同时,对乡绅的社会作用和群体形象,给予客观的评价和应有的尊重。

    2018年05期 No.266 138-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7 ]
  • 新时期杂文:独立潮头“唱大风”

    姜振昌;张平青;

    新时期杂文的崛起,其前卫是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升温的散文热,这时期的一批散文作家不再热衷于卿卿我我的悲欢离合、浅吟低唱,而是执着于"今天社会围绕着转动的那些问题",关注人们内心深处的忧患与焦虑,表达了对国运民瘼的深沉忧思,形成了一股独立潮头"唱大风"的文学新潮。新时期杂文发出的是时代的强音,作家们像鲁迅那样举起文学的解剖刀,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商品经济时代的种种社会问题,使杂文的批判锋芒成为庸俗时尚和惰性文化的消解因素。

    2018年05期 No.266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3 ]
  • 文明断裂的挽歌与焦虑——论《食草家族》及其含混性意义

    丛新强;

    《食草家族》是莫言创作中最为复杂的文本。伴随着"三次蝗灾","食草家族"终结于"文明进程"中的"科学理性";伴随着"多重复仇","食草家族"终结于"野蛮回归"的"杀戮非理性"。这是个体和家族的困境,也是民族进程和文明断裂的隐喻。《食草家族》是对一种曾经的人类文明的衰落和断裂而抒发的满怀焦虑的挽歌。这是莫言写作灵感的集中爆发,其中隐含或奠定了莫言后来创作的多重主题。《食草家族》在莫言整体创作中具有里程碑式的启后价值,而这正是其含混性意义之所在。

    2018年05期 No.266 148-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3 ]
  • 一代人的灵魂救赎与自我成长——论徐则臣的《耶路撒冷》

    王振军;

    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在一个"出走—回乡—出走"的叙事模式中书写了一群"70后"青年的精神信仰史和心灵救赎史。城市"局外人"和故乡"陌生人"的身份让"70后"初平阳成了无根的漂泊者,到耶路撒冷去成了他寻找精神信仰的旅行目标。《耶路撒冷》在理想主义的信仰叙事中暗含了一个"70后"群体灵魂救赎和自我成长的叙事,人生是不完美的,人性是不完善的,人要真诚面对自我、面对生命以求真正的成长与成熟。《耶路撒冷》采取了复调式的叙事结构,这种复合型文体与"70后"心灵史的书写具有同构性。

    2018年05期 No.266 154-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1 ]
  • 百年回声:“救救孩子”与五四文学启蒙——“鲁迅与儿童文学”学术论坛论点综述

    朱富豪;赵歌东;

    <正>2018年9月7—9日,为纪念《狂人日记》发表100周年并纪念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生,《齐鲁学刊》编辑部于山东曲阜举办了"鲁迅与儿童文学"学术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10余所院校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就"鲁迅的儿童观"、"鲁迅的教育观"、"‘救救孩子’与‘我们怎样做

    2018年05期 No.266 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下载次数:5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5 ]
  • 孔宙碑

    <正>《孔宙碑》全称《汉泰山都尉孔宙碑》,刻于东汉延熹七年(164)。该碑书风属方整秀润一路,与《史晨》《乙瑛》《华岳庙》诸碑相近。其结字中宫绵密,左右开张,横画甚长,波碟分明,用笔圆转遒丽,有篆书意味。该碑自欧阳修《集古录》收载之后,代有著录,对后世影响较大。现存于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

    2018年05期 No.266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8 ]
  • 烫画

    张佃增;

    <正>~~

    2018年05期 No.266 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