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仁义礼智信”:儒家道德教化思想的现代价值

    黎红雷;

    "仁义礼智信"五常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代表性符号。其中所包含的"立己立人"的仁道思想、"公正合宜"的道义思想、"有礼则安"的明礼思想、"尊德问学"的明智思想、"忠信为宝"的诚信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5年05期 No.248 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48 ]
  • 西周的“天德”观及其伦理影响

    吴灿新;

    以周公旦为代表的西周统治者,在总结夏商覆灭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将夏商以来的"天命"观,变革为"天德"观。西周创立的"天德"观,其基本内涵有:天赋王命、德乃天立、唯德是辅、敬德保民、以德施政、以德配天。西周的"天德"观,对后来中国传统思想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伦理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在继承发扬西周"天德"观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积极有为的"天命"观、天人合德的"天德"观、德主刑辅的"德治"观、民为邦本的"民本"观和修身养性的"修德"观。

    2015年05期 No.248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0 ]
  • 论儒家“和为贵”思想的现代意蕴及其价值

    王战戈;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和为贵"思想是儒家在处理人际关系中将"和"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具体展现,是现代社会化解人际矛盾、平衡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两千多年来,"和为贵"已然成为一种价值标准,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而且,这一思想理念对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乃至世界的和谐相处,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5年05期 No.248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6 ]
  • 论嵇康的玄学思想

    李季林;

    作为"竹林七贤"的主要人物和魏晋玄学的重要代表之一,嵇康的玄学思想是丰富的、多面的,其本质是"外道而内儒",但是又外不甘于道、内不甘于儒;其玄学思想包括元气自然论、智慧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思想,长生不老的养生思想,以及"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等。

    2015年05期 No.248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6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4 ]
  • 墨学中的人文思想与科技成就

    刘长明;

    墨家学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在内的人文思想富有很强的人民性,是当时的"显学",并成为此后中华民族博爱众生、扶危救困、扶弱制暴、道德重建的重要力量。同时,与先秦诸子普遍轻视底层劳动者不同,墨子始终不脱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这使得墨子不仅在人文思想领域造诣非凡,而且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也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在诸如数学、几何学、力学、光学等方面的成就,皆令诸子百家和同时代的古希腊自然哲学家望尘莫及。墨子是一个集思想家、科学家和劳动者于一体的圣哲。

    2015年05期 No.248 2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7 ]
  • 衍圣公孔胤植姻戚仝氏家族考——谱牒文献与儒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仝晰纲;

    仝姓源自女真夹谷氏,元末仕元抗明,元亡后洁身远遁。明成祖时,仝氏得以编氓,世世力农,富甲郓邑。自其九世祖仝朝式之女与六十五代袭封衍圣公孔胤植结为婚姻后,仝氏家族由单纯业农力耕的地方大族,逐渐发展成为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2015年05期 No.248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3 ]

  • 疑古后续:容肇祖与近代民俗学运动的离合

    李欣荣;

    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古史辨"运动兴起以后,从"疑古"到"重建"乃必由之路。顾颉刚为此作了民俗学、边疆史地和历史地理等多种尝试,尽量扩张新史料,以弥补传统文献之不足。在其影响下,容肇祖投身于日渐兴起的民俗学运动。容氏治学兴趣广博,担任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首任主席,主持《民俗》周刊和"民俗丛书",后又选择中途退出,转而专治思想史。顾、容等以史家的身份认同投身于民俗学运动,从多方面探索"重建"之路,对他们的学术转折和心路经历加以分析,将有助于理解那个时代学术的状况。

    2015年05期 No.248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94 ]
  • 钱穆对16~18世纪朝鲜王朝朱子学的研究

    张笑龙;

    钱穆曾对16~18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的朱子学发展有过专门的研究,其以李滉、李珥、宋时烈、韩元震这四位学者为中心,进行了深入探讨。从钱穆的研究中,可以了解朝鲜王朝学术思想的发展流变,另一方面,亦可加深对钱穆朱子学研究的认识。

    2015年05期 No.248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2 ]
  • 试论汉代长者及其历史影响

    巩宝平;

    长者广泛分布于汉代各个时期、各个地域,涉及不同社会阶层,主要指年长德艾、广为公论推许的贤能士人。长者称谓具有丰富的内涵,侧重于道德,如厚重、宽仁、谨慎、恬静、忠义,尤崇宽厚。汉家制度经历了"霸王道杂之"至"纯任德教"、"多行宽政"的转变,长者是其中重要的参与者,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两汉之后,仍有不少士人以宽厚长者见闻于世,活跃于朝廷乡里,敦励政风,美化时俗,影响深远,而这与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崇尚宽厚之德密切相关。

    2015年05期 No.24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3 ]
  • “大宗不可绝”与两汉皇权继承

    李琰;向晋卫;

    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皇权政治奠基和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大宗不可绝"成为皇权继承中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围绕着"大宗不可绝"和"为人后者为之子"两条原则,两汉时期在经学领域和现实政治领域发生了一系列争论和斗争,并最终影响了汉代的政治发展和政治文化形成。研究这一问题对于深入理解传统社会的皇权政治有重要价值。

    2015年05期 No.248 56-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6 ]
  • 《红军第五军团长董振堂同志》一文作者及成文时间补证

    董振平;

    陈云是《红军第五军团长董振堂同志》一文的作者,成文时间大致在1936年4月中旬到12月上旬。

    2015年05期 No.248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现代性发展中的道德代价悖论

    周峰;

    道德代价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它既不会被消灭也不可能自动消除。其原因既在于人类社会发展本身的二律背反现象,也在于人性自身的复杂性。但更重要的,在于现代性生产方式本身的宰制。

    2015年05期 No.248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8 ]
  • 理性敬畏品质及其培育析论——从孔子的“君子有三畏”说起

    钱广荣;

    孔子关于"君子有三畏"的主张,在经验理性上指明敬畏品质的人生意义,在今天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和启发意义。敬畏品质的实质内涵是一定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存在是否合乎理性的差别。理性的敬畏品质,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及由此推演的法律、道德和精神文明要求的真理性认识及价值体验。当代中国社会理性敬畏品质缺失及其危害与成因,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培育理性敬畏品质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进行,实行"治"字当头、以"理"育人、开展科学正确的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同时创新治理体制和改进治理方式。

    2015年05期 No.248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71 ]
  • 马克思文化思想渊源探析

    刘文杰;周向军;

    任何思想都有自身的理论渊源,马克思的文化思想亦是如此。从维柯那里,接受了"人类创造自身历史"的观点;吸收了康德的主体性原则,人类的一切都是自我创造而来的,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人类能够实现某些领域的自由,而达于和谐状态;从黑格尔那里,借鉴了精神劳动创造人,改为实践创造人。三人的思想汇聚到马克思那里,形成了生产劳动创造人、创造人类历史的观点,这是其文化思想的出发点。

    2015年05期 No.248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9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样式

    贾凌昌;金慧芳;

    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兼具语境性、目的性、生成性和层级性。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内向传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基本样式。这一四维传播样式展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价值体系中获得了合法性证成。

    2015年05期 No.248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8 ]
  • “中国梦”语境下的“廉政梦”价值内涵与实现理路

    唐贤秋;杨宁;

    "廉政梦"是在"中国梦"语境下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建设廉洁政治价值目标的语义新概括。"廉政梦"的价值内涵在于:它以试图构建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价值目标,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秉承为民用权的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为价值内核。"廉政梦"的实现不能脱离"中国梦"这一语义背景。其实现理路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廉政梦"的必经之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廉政梦"的根本路径,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廉政梦"的内在要求。

    2015年05期 No.248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2 ]
  • 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文献综述

    张付;张寒;

    马克思主义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文献调研发现,马克思主义传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其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传播学的多维视角展开,已形成一些有意义的研究视角,也获得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下一阶段研究应该在研究的系统化、理论化、实证性等维度下功夫,以及加强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形式、特征和内容等方面的研究。

    2015年05期 No.248 93-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62 ]
  • 从个人崇拜到理性审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对毛泽东认识的思维转变

    刘洪森;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对毛泽东认识的思维经历了从个人崇拜到理性审视的转变。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开展中,个人崇拜逐渐涌现,文化大革命更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推向顶峰。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人们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提供了依据。随后,基于理性的反思,社会各界进行了纪念活动以表达对毛泽东的崇敬。从个人崇拜到理性审视,反对神化毛泽东和妖魔化毛泽东这两种倾向成为评价毛泽东的正确态度。

    2015年05期 No.24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9 ]
  •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

    王保彦;

    精神状态与行为状态互为表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其政治实践,其政治实践直接反映其精神状态。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政治作为是其精神状态的有力应证:夙夜在公、奋发有为、实干兴邦;海纳百川、心怀若谷、虚心学习;唱响革命精神、勇于自我革新;率先垂范,作风建设无止境、滴水穿石不弃滞;敢于担当,打响新的反腐败攻坚战和持久战;积极主动作为,大国外交彰显风范。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精神状态必将引领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状态愈加昂扬振奋。

    2015年05期 No.24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理性选择视角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向城流动研究

    陶业涛;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口流动日趋活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也开始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向城流动趋势更为突出与明显。从理性选择视角研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向城流动,能够更深入地探究其向城流动行为和原因,发现当前教师流动政策的问题与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须在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基础上,以人为本、兼顾不同教师群体利益,强调行政约束和内在利益激励共存,执行过程中要完善监督与加强问责,以共同促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合理流动。

    2015年05期 No.248 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4 ]
  • 《宋登科记考》补正(南宋篇)

    诸葛忆兵;

    傅璇琮主编、龚延明和祖慧编撰的近五百万字《宋登科记考》,收录宋代科举考试登科者近四万人,最大可能地弥补了宋代登科记之类文献记载的阙失。如此庞大的一项研究工程,难免有疏漏之处。本文依据宋代文献,将这些疏漏之处按年代顺序一一梳理出来,分为南北宋两篇。南宋篇一共补录、辨正175人,其中补录《宋登科记考》失载进士118人,系年舛误者30人,系年不清者8人。其余19人乃特奏名进士补录7人、辨误10人、系年不清2人。又,明清地方志所录者,《宋登科记考》虽遗漏,本文亦暂不补录辨正。

    2015年05期 No.248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6 ]
  • 角色转换与宋末元初词的新变

    丁楹;

    从南宋后期开始,词人的身份、角色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改变,由歌者、文士、志士、谒客转到隐士,凸现了隐士这一词人群体的独特生存状态,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社会心理,反映在词作、记录在词史上的便是一种独特的审美风貌。宋末元初词新质的生成与词人的隐士身份角色有着深层而广泛的内在联系,着眼于词人的隐士身份角色,来探讨当时词中抒情人物形象的构建、创作实践的意义和词作风格的形成,或许更能为之找到内在的逻辑依据。

    2015年05期 No.248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2 ]
  • 黄遵宪诗歌新语词运用之考释

    周晓平;

    作为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个"拿来主义"者,为了表现新事物、新思想、新世界,黄遵宪在其诗歌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新语词。这些新语词诗歌与同时代诗人所创作的"新诗"单纯采用外来翻译词语和自造隐语而使诗意无从索解不同,是熔铸新思想以入旧风格。他创作的律诗使用了当时"流行"的新语词,清晰而不呆板,并未给他的诗歌格律造成任何破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透露出现代诗歌的新气象,但也仍然恪守着中国诗歌传统的美学原则与审美趣味。黄遵宪以新词入旧诗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在这方面开创之功对后来诗界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

    2015年05期 No.248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从“妻性”看鲁迅小说中的利比多再现

    朱崇科;

    以"妻性"和相关的利比多视角重新解读鲁迅小说,不难发现鲁迅所言的"无妻性"的丰富内涵,其中既有灵光一闪而走向死灭的脆弱"妻性",同时又有大多数中国妇女所仰视的"夫性"承载者的不堪、伪善、自私、老迈等缺陷;借助"妻性"视角,我们甚至在神性的混杂中同样也可以读出另外的可能性与新意。

    2015年05期 No.248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9 ]
  • 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场域与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蒋进国;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滥觞于晚清,却最终成型于三十年代的上海。自由主义文学与上海的风云际会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深层的"场域"构型:经济上,上海的现代工业基础和自由贸易活动以及中外移民混杂格局促进了自由主义思想的传播;政治上,治外法权的"飞地"地缘政治格局成为异质思潮的保护伞,也为自由主义文化思潮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大舞台;文化上,现代出版业和相对自由的言论平台,为现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提供了较为成熟的生存基础和文化空间。以上三维构型,建构了三十年代上海文化场域中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客观关系"。

    2015年05期 No.248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1 ]
  • “现代之光”烛照下的“沙湾”世界——关于雪漠“大漠三部曲”中当代西部农民命运问题的思考

    王建光;

    雪漠的"大漠三部曲"描绘了世纪之交中国西部农民真实的生活图景,如何看待这一生活图景,既关系到对雪漠文学成就的评价问题,更关系到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农民的命运问题。从传统走向现代是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不可逆转的进程,当我们面对"现代之光"烛照下的"沙湾"世界时,除了欣喜于沙湾农民的素质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提高,物质、精神生活日趋丰富之外,如何应对现代生活中粗鄙、恶俗的价值观所造成的人文生态的恶化,更显得刻不容缓。这也许正是雪漠的"大漠三部曲"带给我们的深刻的警示。

    2015年05期 No.248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3 ]
  • 文学认知的“形式知觉模式”与“期待视野”

    李叶;

    文学认知美学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接受美学的"期待视野"指人在进行审美活动之前头脑中就已经存在着的某种"图式"或"前结构",这种先验的"图式"或"前结构"决定着审美活动的发生与取向。文学认知中的"形式知觉模式"和"期待视野"会随着社会时代的不断变迁而发展变化,现代美学对审美认知的先期条件的研究越来越细化,我们期待这方面的研究能对文学认知的成因给予更为合理的解释。

    2015年05期 No.248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2 ]
  • “全国民族伦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邱忠堂;

    <正>2015年7月24日至26日,"民族伦理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行。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民族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道德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宁夏大学民族伦理文化研究院、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呼伦贝尔继续教育学院共同承办。来自国家民委研究室、中央民族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广州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云南省社

    2015年05期 No.248 15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0 ]
  • 《齐鲁学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2014)核心期刊

    周洁;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报告》(2014)中,《齐鲁学刊》入选该评价体系核心期刊,位列综合性人文社科类期刊第70位。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在全国3000多种学术期刊中,筛选确

    2015年05期 No.248 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