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名胜古迹

  • 颜庙·复礼门

    轩宇;

    <正>复礼门位于颜庙第二进院归仁门之西,与东侧形制相同之克己门相对,取名《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句,建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门建于五层石阶之上,单檐歇山式,阔三间,深二间,灰瓦盖顶,檐下彩绘斗拱,前后有八根朱漆木质明柱擎檐,门上悬红地金纹花边竖匾,上书"复礼门"。

    2012年04期 No.229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儒学与市场经济兼容——现代新儒家的新视角

    宋志明;

    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开启现代性,而是批判地接纳现代性,并且同时避免现代病,避免价值世界的迷失。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儒学的普适性发掘出来,使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从而成为促进中国现代化的精神动力。认同儒学与市场经济的兼容性,可以说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在他们之中,对这一观点阐述最为充分的人,当属贺麟。他突破了重农抑商、存理灭欲等旧观念,主张儒工儒商做现代社会的柱石。

    2012年04期 No.229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0 ]
  • 《孟子》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新论

    刘新生;赵萍;

    《孟子》作为传承儒家思想的载体,在变化的社会形势下阐发了仁义礼智信耻等观念,并在社会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形成了新的理解,由此丰富了儒家思想体系,从而在中华民族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几千年来,《孟子》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传统文化的主流话语之一,其所彰显的价值与意义,指导着传统社会的人生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绵延发展起到了凝聚和推动作用。重视并汲取《孟子》思想的精华,使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现代人类的生存需求以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2年04期 No.229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9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8 ]
  • 寻“孔颜乐处”的生态价值取向——从周敦颐到程颢、程颐

    洪梅;李建华;

    "孔颜乐处",所乐何事,北宋思想家周敦颐及其学生程颢、程颐对该问题一再探索。周敦颐的诚中之乐,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之乐,程颐的循理之乐,实际上都是一种精神境界,是远大人生理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孔颜之乐的乐境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乐境,贯通了"道德境界"与"天然境界",并将天地顺化万物的德行与人生的道德精神境界合为一体,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从而实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

    2012年04期 No.229 17-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10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241 ]
  • 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双峰并峙——荀子的幸福形态

    张方玉;

    荀子承续"孔颜之乐"所奠定的儒家德性幸福传统,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原则。但与孔孟主要侧重于精神之"乐"的幸福观有所不同,荀子明显地提升了功利幸福在儒家幸福中的地位,进一步确认了功利幸福的合法性、合理性。荀子的幸福观无法摆脱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内在紧张,但荀子致力于调解德性幸福与功利幸福的对峙状态,最终也实现了二者在一定意义上的融合,从而完成了儒家幸福观由"一枝独秀"到"双峰并峙"的折变。

    2012年04期 No.229 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66 ]
  • 老子“无为”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赵晓培;

    老子赋予"道"以自然、无为的属性,其"无为"思想蕴含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内在哲理和客观规律,以此为人们确立一种自然无为的行为模式,并试图借助这种行为模式来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关系。深刻理解老子"无为"思想的真义,对于正确解读自然无为与生态智慧,处理好尊道而为与尊重客观规律,把握为而不恃与价值回归,坚持无为而治与管理创新,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纠正人们在老子"无为"思想认识上的消极和退缩主义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04期 No.229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565 ]
  • 论血缘文化的锁定及其突破——中国传统伦理的近现代转换

    颜琳;刘宝杰;

    血缘是中国文化的最本质要素,它建构、锁定了以家庭为核心,以"家国一体"为主要构架的中国伦理;在承载几千年的历史使命之后,在遭遇西方文明的碰撞之时,血缘文化及其建构的中国伦理在合法性上遭受了质疑;从过去的封建小农经济到今天的大工业社会,中国伦理的失范与重建成为一代代学人所共同关注的核心。

    2012年04期 No.229 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4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9 ]

  • 论汉代政权对民间信仰的多重政策

    贾艳红;

    民间信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俗文化的核心。针对民间自发形成的信仰与崇拜,汉代政权采取多重政策,或引导支持,或借鉴利用,或排斥打击,主要取决于其是否与官方信仰及主流文化相抵触,是否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百姓生产生活。不管官方态度如何,作为一种强大的民间力量,民间信仰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与官方政权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形成既配合又抗衡的互动局面,并以顽强的生命力传承、延续和发展。

    2012年04期 No.229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58 ]
  • 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特征与影响

    任颖卮;

    北朝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汉族士族与宗室统治集团结成了巩固的婚姻联盟。郑氏的宗室婚姻主要发生在孝文帝定姓族之后,且不同房支在宗室婚姻中的地位亦不同,另外还有嫁多娶少、不计行辈等特征。郑氏的宗室婚姻对该家族的政治成败、礼法门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士族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2012年04期 No.229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8 ]
  • 赵抃与熙宁政局

    白效咏;

    赵抃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先后担任过殿中侍御史、侍御史、右司谏、知御史杂事、三司度支副使、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等要职,是北宋仁宗至神宗年间有着重要影响的官员。在熙宁政局中,赵抃作为旧党的一员,反对变法,与王安石在御史选任制度、青苗法和治理成都府等方面发生全面冲突。反复抗争无效后,他辞去参知政事一职,离开中枢。他的命运,是旧党士大夫在熙宁政局中命运的缩影。他与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的冲突,也反映了专制社会政治的致命缺陷:缺乏协调机制的党争,起不到相互制衡,只能是你死我活的斗争!

    2012年04期 No.229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6 ]
  • 江藩学术思想倾向再审视

    杨朝亮;

    传统观点认为江藩学术思想为褒汉抑宋,实则不然。江藩学术思想不仅仅得益于汉学,同时也较多地吸收了宋学,宋学对江藩学术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江藩所著《宋学渊源记》一书,恰好体现出江藩的学术思想倾向不是褒汉抑宋,而是汉宋兼采。他的思想与当时学术潮流有内在逻辑关联,顺应了当时学术发展的趋势。

    2012年04期 No.229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9 ]
  • 试论厘金制对晚清财政的影响

    申建民;

    厘金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种重要的商业税制,开创于1853年清廷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特定环境下。最初它仅是一种临时性的筹饷措施,之后却发展成为一种经常性的税制,直到1931年才被南京国民政府裁撤。厘金推行的过程中给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自从厘金制开创以来,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清廷关于"裁厘"问题却多次议而不决,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厘金与晚清时期的国家财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厘金打破了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四大支柱之一,对国家和地方财政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2012年04期 No.229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0 ]
  •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启蒙论争——兼论在现代性困境中重提中国的启蒙问题

    马雪影;

    现当代西方思想界由康德启蒙哲学的价值分裂出发,从启蒙的理性根基、启蒙型塑的社会价值原则以及启蒙的道德规划诸方面清理启蒙之于现代性困境的责任,形成了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启蒙论争的话语境遇。实际上,现当代西方思想界在批判启蒙理性的绝对霸权与价值分裂时,不仅无法针对康德,甚至还隐含了回到康德的逻辑诉求。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重提启蒙问题依然是必要的。

    2012年04期 No.229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8 ]
  • 罗尔斯“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论析——兼论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与康德实践哲学的关系

    张瑞臣;

    罗尔斯在《政治自由主义》一书中所论及的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理性的和合理的,是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建构的基础。理性的和合理的两个概念来自于康德的实践哲学,通过对罗尔斯关于公民的两种道德能力的论析,可以看出康德的道德哲学在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中的呈现。

    2012年04期 No.229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7 ]
  • 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

    张曙光;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地解释,借以优化学习过程、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价值增值的活动。教学价值的内在性、生成性决定了过程性评价不但要揭示内在于学习过程中的价值,而且要生成学习过程的新价值。顺应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特征,过程性评价在解释复杂学习过程的基础上,要即时地揭示当下学习情境与学生未来发展的关系,指引学生面向未来的发展方向。过程性评价在复杂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知识建构与转知成智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分析,能够起到促进个体生命完满建构的作用。

    2012年04期 No.229 69-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2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9 ] |[阅读次数:500 ]
  • 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及其困境

    李恒川;王军;

    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所谓知行合一即知与行的统一,是一个从道德规范到道德行为的动态过程。然而,当前存在着诸多影响知行合一的负面因素。因此,要做到道德教育的知行合一,不仅要解决制度问题,而且要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不仅要营造相应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弘扬知行合一的文化传统,还要对道德教育的方式加以改造。

    2012年04期 No.229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3K]
    [下载次数:16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65 ]
  • “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历史分析

    周斌;

    分析中国古代立法的指导思想,应置之于中国古代德主刑辅的儒家治国方略的历史维度中进行。德礼教化作为一种伦理功能,其实效性必须依赖于法律保障,否则只能是虚有其表的抽象观念。唐律以刑罚为后盾不遗余力地推行伦理教化、加强礼教的合法性与强制性,其根本目的在于实现伦理教化在现实社会中的实际效用。

    2012年04期 No.229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3K]
    [下载次数:1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1 ]
  • 社会转型期宪法与社会变迁的冲突关系及其调适

    解永照;秦强;

    在社会转型时期,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经常会产生冲突,使得一些改革措施面临违宪性争议。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宪法的滞后性与社会的发展性之间的矛盾;宪法至上理念与宪法工具主义思维之间的背离;宪法形式上的至上性与实质上的非至上性之间的割裂。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宪法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冲突,需要将当前宪法由"总章程"式的宪法模式转变为原则性的宪法模式。

    2012年04期 No.229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司法效益的方法论思考——以审判资源的成本配置为视角

    陈怀峰;

    司法活动受到成本与效益原则支配,降低个案处理的公共成本,促使法院审理更多的案件,才更为符合司法正义精神。应合理配置司法职权,而不是根据案件数量增加司法资源的总量。在理念层面,成本效益原则要求改变对司法公正与司法成本关系的认识;诉讼制度的设计应当更加便利当事人提起诉讼;要通过程序机制解决纠纷,保障诉讼效率。在审判管理层面,要建立纠纷解决分流和案件繁简分流机制,通过精细化管理,促进案件规模化处理,从而节约诉讼资源,实现司法效益的最优化。

    2012年04期 No.229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4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85 ]
  • 裁判事实与案件真相——从“彭宇案”真相浮出入手

    张海燕;

    "彭宇案"真相的浮出引起了人们关于裁判事实和案件真相关系的深入思考。裁判事实不同于案件真相:前者是裁判者的一种主观性命题陈述或判断,具有可谬性;而后者则是案件已经发生过的客观情况,具有真实的客观给定性。基于维护司法裁判正当性和提高民众司法信任度的要求,裁判事实应当最大程度地符合案件真相,具体实现路径有三:一是应当明确裁判者认定事实的内在理性思维进路,二是应当有效导控裁判者认定事实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三是应当配置科学的裁判事实认定的外在程序。

    2012年04期 No.229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4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4 ]
  • 制度重构:从“小产权房”到公租房的跨越

    楚道文;

    "小产权房"搅乱了房地产市场秩序,并造成利益分配的不公平。不过,"小产权房"的出现有着复杂的经济、社会、法律原因。如果仅仅为了消除违法性而对"小产权房"一拆了之,势必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利益混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社会稳定。考虑到公租房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种种不足,"小产权房"在保障住房权利方面的社会功能应该得到肯定。在当前的法律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小产权房"改造为公租房,从而建立集体公租房制度。这无论在市场机制的维护方面,还是在各方利益的平衡方面,都应该是现实的最优制度选择。

    2012年04期 No.229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34 ]
  • 《焦氏易林》中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

    智宇晖;

    《焦氏易林》作为汉代四言诗的大观,描写了众多的社会历史人物,其中女性的描写独具特色。在情感和道德的不同领域,赋予了女性不同的色彩,渗透了作者的女性观,也反映了古代女性角色的复杂内涵。

    2012年04期 No.229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再论金谷雅集

    罗建伦;

    西晋石崇等人组织的金谷雅集可以说是文学史上第一次严格意义上的文人自发组织的雅集活动。在这样的集会中,文人名士无拘无束地游玩、饮酒、赋诗,并将集会所创作的作品编集,是文学史上一次较早的、可信的有结集产生的文人文学活动。同时,它还为后世的雅集活动提供了一个模式。由于研究资料的缺乏,学界对这一重要雅集活动的研究稍嫌不足,本文再次尝试考察金谷雅集的面貌及意义。

    2012年04期 No.229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下载次数:4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2 ]
  • 白居易融会三教的“中隐”思想及其仕隐心态

    张玉璞;

    白居易的"中隐"思想是对传统仕隐观念的继承、整合和发展,其本质上既区别于隐于山林的"小隐",也与隐于朝市的"大隐"不同,而是隐于地方官、散官、闲官。它巧妙地平衡了集权专制与士大夫独立意识之间的矛盾,是一种能在入世与出世间进退裕如的处世哲学和生活方式。这一以仕求隐的隐逸观,较之魏晋时期"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仕宦态度要积极得多,它更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白居易以儒治身、以佛道修心的人生哲学的具体体现。

    2012年04期 No.229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2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7 ]
  • 宋代词调及用调的统计与分析

    刘尊明;范晓燕;

    据最新考订与统计,两宋词坛所用词调总数共计1490调,其中词调正名为844调,词调异名为646调;常用词调正名为206调,"低频词调"正名为638调。宋代词调"十大金曲"为:《浣溪沙》、《水调歌头》、《鹧鸪天》、《念奴娇》、《菩萨蛮》、《满江红》、《蝶恋花》、《西江月》、《临江仙》、《沁园春》。宋代词调不仅总数远超唐五代,而且众调兼备,体式多样,中长调反而显现出超越于小令的优势;宋词沿用唐五代词调仅75调,宋代创制和运用的"新声"词调则多达769调,而以创制长调慢词的成就最为卓著。宋代词调的创制和运用既有力地印证了宋词的繁荣气象和绚丽风采,而宋代词调的统计与整理也必将弥补清人所编《词律》、《词谱》的缺陷与不足。

    2012年04期 No.229 124-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9K]
    [下载次数:1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149 ]
  • 《水浒传》女性视点生成及其拓新价值

    吴宪贞;

    在英雄本位语境下,《水浒传》女性视点呈现出弱化、丑化、男化等非对称性、非常态化的建构。究其原因,除了宋明理学时代文化心理的深层影响外,更主要的是流传广布而极具世俗情味的江湖母题自然渗入《水浒传》的累积成型中,使得《水浒传》女性视点成为某些江湖母题的情节化、故事化和具象化,成为趋附于英雄本位而生的一类特定语境女性景观。《水浒传》的女性视点因对传统的文本模式、道德取向和审美习性的悬搁而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价值重构。

    2012年04期 No.229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下载次数:1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7 ]
  • 古典诗歌的叙事批评论——以诗话为中心

    李孝弟;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2012年04期 No.229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7K]
    [下载次数:5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3 ]
  • “人力车夫情结”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王金双;

    受"劳工神圣"、"平民主义"等思想观念的影响,五四新文学对人力车夫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给予了深切的关注和同情,形成了五四新文学中的"人力车夫情结"。人力车夫是五四知识分子与城市底层劳动者生活联系和情感联系的一条纽带和重要触点,五四作家通过人力车夫这个群体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和思想,他们的平民意识、平民文学观念也在描写人力车夫的作品中得到明确的表现。同时,五四文学将人力车夫奉为道德楷模,也与"改良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存在悖论。

    2012年04期 No.229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0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9 ]
  • 中国现代作家童年经验艺术世界的意义生成

    翟瑞青;

    中国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和他们的童年生活经验联系极为密切。对于五四时期的中国现代作家而言,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民族的衰败,以及父母印象、故乡记忆等作为作家的童年生活体验形成一种潜意识,渗透在作品的深层结构中,凝结成为作品的形象和风格。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作家的童年经验,可以为重读现代作家、作品提供可资借鉴的研究视野、思维模式和价值坐标。

    2012年04期 No.229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0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0 ]
  • 论革命历史书写文本中的“人学”意识

    肖向东;孙周年;

    革命历史书写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主流叙事。中国当代文学中的革命历史书写对于"人"的写作态度,既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在不同的文学历史阶段所持的文学观念,也历史性地述说了中国当代文学在"人学"思想上的递进演变与不同的时代特征。从十七年革命历史书写对人性的轻视,到文革政治化语境对人性的践踏,再到新时期文学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复归,从中可以分明地感受到文学"人学"精神的顽强生命力。

    2012年04期 No.229 152-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0 ]
  • 图文之争: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与反思

    史修永;

    在20世纪人文科学思想的不断震荡转型中,图像理论研究突破了语言和话语的研究模式,成为当代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和知识图景。语言与图像的关系问题给现存的文艺理论注入了新的结构成分,它不仅引发我们对现存文艺理论研究范式的反思,同时警惕自己应保持一种建立在学术立场上的理论自反性。文学理论不是思辨、玄想的知识生产场,也不是停留在责难层面上的集体"围观"场景,而是踏踏实实地解决问题的文学现实。

    2012年04期 No.229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