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

  •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

    曹爱琴;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十分关注群众文化问题,形成了内涵丰富的群众文化观。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经历了长期的历史演进,其历史演进的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体现了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卓越的价值。它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保障。

    2011年04期 No.223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 文化自觉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任务

    李伟;王萍;

    一个民族历史任务的完成是与这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觉分不开的。在探索中华民族解放和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时代条件,从实现党的中心任务出发,始终把发展先进文化,继承、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与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起来,在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政治自觉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为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创造思想统一的理论前提、共同理想的精神支柱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从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011年04期 No.223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4 ]

孔子·儒家·齐鲁文化研究

  • 基于矛盾的事实的分析:儒学研究之片论

    陈卫平;

    从陈康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行背离的考察中,可以引申出以基于矛盾的事实分析为方法,改进儒学研究的意见:基于文本实际背离的事实分析,需要区分儒学的文本和实际的两种传统,由此才能更为深入地认识和实现儒学的当代价值;基于正负结果同在的事实分析,需要注意儒学理论内在的两面性,由此才能更为有效地解释儒学在传统社会产生的正负双重作用;基于相反评价共存的事实分析,需要阐明儒学在被现代化瓦解的同时,又显示出与现代互补的历史辩证法,由此才能更为深刻地阐明儒学在今天何以具有了正面价值。

    2011年04期 No.223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2 ]
  • 董仲舒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精华

    邵龙宝;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通过对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一起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其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使得先秦天道观和王道理想进一步罩上神圣的光环,"大一统"思想更加凸显了政治化、伦理化意蕴,天道教化的理念经由信仰的建构渗透到社会人心之中。

    2011年04期 No.223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6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9 ]
  • 儒家的理想人格与孔子的率真个性

    张存金;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即道德充实、人格伟大、情操完美的人。而孔子却是一个具有真率性情的人。这看上去并非完全符合他或者儒家的理性标准,或者说,孔子的人格并非"完美"。他常常于恭谨、温和、慈爱之外,流露出其率真的秉性和生动的表情。但这丝毫不影响孔子的君子仁德,反而更让我们感觉到孔子的真实和可爱。孔子的这种率直人格是其率真个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其君子人格的自然流露,它至今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1年04期 No.22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6 ]
  • 《国语》“季桓子穿井获羊”索隐

    刘伟;

    《国语.鲁语下》所载"季桓子穿井获羊"一事应该有一定的历史依据,而非向壁虚造。传世本"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当依俞樾说作"季桓子穿井如获土缶"。季桓子获羊却问孔子以狗,其意图应该把鲁国的政治现实与孔子的思想主张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国语》中的孔子既谈"仁"、"礼",也谈"怪力乱神",比后世一般儒者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要丰满,这与《国语》一书的编纂意图密切相关。

    2011年04期 No.22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1 ]
  • 《文子》的思想史意义

    孟鸥;

    作为一部解《老》著作,《文子》的援"气"入"道",对《老子》道论的完善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文子》一书体现出来的思想糅合趋势,推进了战国秦汉之际思想的整合过程;《文子》对"人"的关注与思考,则充分体现了中国思想史理性发展的进程。

    2011年04期 No.22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3 ]
  • 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

    关志坤;徐宏力;

    整体而言,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中国人经历了由自足到自负,由自卑到自残,由自尊到自信的螺旋上升的心路历程,这给予当代中国文化重建的启示是,要在文化心态上保持不卑不亢,并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将古学、今学与西学结合起来,打造"新国学",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模式。

    2011年04期 No.223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77 ]

  • 中日两国历史学疑古思潮的比较

    乔治忠;时培磊;

    中日两国在史学发展的历程中,都出现过强劲的疑古思潮。中国自古史学遗产丰厚,疑古思想的发展也源远流长,至清代乾嘉时期,有崔述撰著《考信录》,学术成就粲然,对近代日本和中国的疑古学者都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引进德国兰克的客观主义史学理念,结合中国传入的考据学方法,形成一股近代化的疑古思潮,发展至20世纪20~30年代,形成津田左右吉的"日本神代史抹杀论",中国在同一时期则出现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引发一场学术论辩。由于中日两国具体国情、文化背景和国际政治形势的转变,日本的疑古思潮取得最终胜利,而中国的疑古思潮则被排斥、抑制而失败。分析这种截然不同的后果,可以得出必须清算"二重证据法"给历史学界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确立历史学以求真、求是为第一准则等学术启示。

    2011年04期 No.223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8 ]
  • 宋学精神与汉学工夫——钱穆与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之比较

    许刚;

    清代学术史是钱穆、张舜徽先生一块可见彼此异彩纷呈的重要研究领域。钱穆注重清儒宋学精神,张舜徽则欣赏清儒汉学工夫。在对顾炎武、黄宗羲的学术思想进行研究及其评价时,钱、张二人所表现出来的明显差异,其实正是两人各自治学旨趣的一种透露。

    2011年04期 No.223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24 ]
  • “汤姆司中文铅活字”考论

    谭树林;

    "汤姆司中文铅活字"是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聘请英国印刷技师汤姆司(Peter PerringThoms)负责监制的一批中文铅活字。其研制的缘起是为了《华英字典》的出版,它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一套中文铅活字。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关闭后,这批铅活字后被赠与美国海外宣教委员会广州印刷所,1856年毁于广州大火。"汤姆司中文铅活字"对中西文化交流产生过重要影响。

    2011年04期 No.223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7 ]
  • 古佚书整理与谶纬辑佚和研究

    郑杰文;

    古籍佚文可分为今存书佚文和古佚书佚文。古籍整理工作中应重视古佚书佚文的整理。对古佚书佚文中的谶纬文献进行整理,应包括确定主据本和参考本、缀合与剔重、核校原始出处、补充佚文、点校注译等工作程序。而对谶纬文献进行研究,则应注意谶纬文献产生流传史、谶纬与经学的关系、谶纬与上古文化的关系、谶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学术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2011年04期 No.22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5 ]
  • 韦昭注《国语》公序本二子本之对比

    俞志慧;

    韦昭注《国语》公序本两个传本明金李刊本与宋元递修本间存在差别,金李本虽也有一些错误,但在使用借字、正字、古字、生字时有其一贯的特色;在使用助词"也"时也呈现出很大的一致性。而递修本在遇到公序本与明道本的异文时,总是一味依从明道本,以致模糊了作为公序本传本的特色。因此,金李本更胜于递修本。递修本与秦鼎本合,与金李本异,而前者是后者非者,多系金李本刻工之误;递修本与秦鼎本合,与金李本异,而前者非后者是者,实因金李本于旧版明显的讹误处已有所修订,因此,金李本可以说是一个经过修订的公序本。

    2011年04期 No.22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9 ]
  • 从“现实的人”到“以人为本”——从马克思的自然观解析“以人为本”的生态维度

    薛桂波;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2011年04期 No.223 74-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0 ]
  • 论人的虚拟生存的生成

    孙余余;

    虚拟生存是当代人在科技革命作用下,尤其是随着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的发明与发展而获得的新型生存方式。相关技术的发展是虚拟生存产生的关键因素。然而,虚拟生存在当代出现并不是技术发展的偶然所得,而是带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人的未特定化和未完成性是虚拟生存产生的生物学基础,实践是虚拟生存产生的根本依据与途径。此外,虚拟生存的产生还植根于人的超越性之中,是人的虚拟性的当代展现。

    2011年04期 No.223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0 ]
  • 利己与利他相统一:善的最高层次

    易小明;邓敏;

    对善的定义虽存争议,但善存在着层次性却是可以确定的。从利己与利他角度而言,传统伦理学将纯粹利他视为最高层次的善,而我们则认为利己与利他的统一是最高层次的善,对最高层次善的不同界定,是奠定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的基石,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显而易见。

    2011年04期 No.223 8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68 ]
  • 传统伦理精神的矛盾和悖论

    高月兰;

    中西方传统伦理精神,无论是中国文化中以家庭为基础的"伦"的价值建构,还是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城邦、宗教(上帝)或民族国家为基础的道德责任建设,它们都产生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群体生活阶段,其产生的特殊文化背景决定了其内在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其形态本身内在地蕴含着一定的矛盾和悖论,即人之存在的目的-工具悖论,个体与群体的矛盾,伦理-道德悖论,这些悖论的存在预示着传统伦理精神需要在更高的发展阶段上经过辩证否定来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

    2011年04期 No.223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8 ]
  • 试论教育伦理的现代转型

    赵克平;

    市场经济下教育伦理的主要问题是:教育民主化过程中教育权威的失序,市场经济对教育伦理结构的冲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对教育伦理的挑战。教育伦理面临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教育伦理的转型指明了方向,其基本点是"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和协调教育伦理关系。建立与社会转型期适应的教育伦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教育公正,关键是教育伦理体系的现代转换。

    2011年04期 No.223 94-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4 ]
  • 日常生活世界的主体性意义结构

    李霞;

    阿尔弗雷德.许茨作为追溯生活世界意义构造的思想家,把日常生活世界看作是意义构成的世界,认为个体对"生平情境"的经验是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主体间际的世界,是人行动的领域,把社会行动定义为有意义的经验,日常生活因此是意义构成的领域。日常生活由于其主体性意义而成为社会实在,而且是人的多种实在中的最高实在,是其他各种实在的基础。对于这个世界,人们对它具有的是突出的实践兴趣,实用动机支配着我们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自然态度。

    2011年04期 No.22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5 ]
  • 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基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理论的阐释

    严明明;

    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从公共服务供给这一相对具体的层面上来说,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解决的好坏同样是影响公共服务供给最终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通过对公共服务中公平与效率之间关系的三个层次的具体分析,我们应实行政府主导提供,多元主体合作生产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2011年04期 No.223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1 ]
  • 现阶段我国城乡低保制度衔接问题研究

    徐清照;

    现阶段,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加快,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被提上日程。目前,城乡低保在法律建设、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妨碍着制度衔接。加快城乡低保制度衔接,需要尽快构建一体化的城乡低保法律体系和低保组织机构;需要统筹城乡低保资金,以逐步实现城乡保障范围和保障标准的一体化。

    2011年04期 No.22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30 ]
  • 颜延之《论语说》的流传、真伪及撰作缘起考论

    杨晓斌;

    颜延之《论语说》凭借皇侃《论语义疏》而保留了部分内容,今仅存十六则。今本皇侃《论语义疏》和邢昺《论语注疏》不伪,那么其中引录颜延之《论语说》也当可靠。考察今存颜延之《论语说》的内容,当是义疏之学,是给门人弟子讲《论语》之讲义,或在讲前预写,或在讲后由听者集录。颜延之讲说《论语》,盖在元嘉十一年至元嘉十七年间(434—440)屏居里巷时。

    2011年04期 No.223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2 ]
  • 戏曲中鬼魂装扮色彩符号成因考

    杨秋红;

    中国戏曲中鬼魂脚色的舞台装扮很特别,以黑、红、白三色为主色。其用色特征的形成,受到多个色彩符号系统的影响。魂帕、鬼穗子的形制和用色,分别受丧俗中覆面物和穗状纸钱的影响。黑衣、红衣、素衣,主要受中国传统色彩象征系统的影响。上述装扮又同时受到戏曲服饰色彩秩序的影响。每个符号系统的影响都不是绝对的,每一个鬼魂形象的服色选择,都是不同系统相互平衡的结果。

    2011年04期 No.223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0 ]
  • 清代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

    路海洋;罗时进;

    清代常州府阳湖、武进二县骈文作家众多,成就卓著,在整个清代骈文发展进程中独树一帜,自成流派,相对于"阳湖古文",可称为"阳湖骈文"。阳湖骈文的兴盛,离不开清代骈文整体复兴和阳湖作家自身骈文理论探讨与实践的推动,而常州学术文化的发达、阳湖作家间深厚的宗亲关系以及诸人宗亲、师友间频繁丰富的文学交游,对推进阳湖骈文发展功莫大焉。深入探讨阳湖骈文之兴盛及其原因,对系统研究清代江南骈文具有典型意义。

    2011年04期 No.223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90 ]
  • 老庄思想对朝鲜半岛文化与文学的影响

    张爱民;

    在朝鲜半岛,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比较而言,儒学与佛教的影响是明显而强大的,而道家文化的影响是隐蔽的,但是,我们可以从朝鲜半岛的文学、文化中感受到老庄思想影响的深刻性。研究这一问题,对揭示老庄思想在朝鲜半岛哲学和文学发展中的作用及变化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和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1年04期 No.223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9 ]
  • 高丽僧人释真静与“虎溪三笑”典故

    崔雄权;

    释真静生活在高丽中后期武臣乱政的年代。他通过与中国僧人和法门之间的交流,及受因苏轼热引发的北宋文化的涌入的影响,接受了"虎溪三笑"的典故。并由此参与创建韩国高丽万德山白莲社,阐明儒、释、道本是一家的观点,强调人与人乃至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释真静为人处世的态度近于陶渊明的任真旷达;其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则近于陶渊明诗歌的自然平淡,为当时华靡的文坛注入了一种新鲜风气。

    2011年04期 No.223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6 ]
  • 牺牲与救赎:从《伤逝》《奔月》看鲁迅的自我拯救

    孙伟;

    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

    2011年04期 No.223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93 ]
  • 伊藤虎丸的创造社研究——大正日本文学语境中的“同时代性”考察

    柴红梅;刘伟;

    伊藤虎丸创造社研究的独特性在于:一方面把创造社与日本大正文学进行同时代性考察,挖掘其内在的本质性的异同与根源;一方面与同样具有留日背景却有着不同特征的鲁迅作非同时代性的比较考察。与此同时,伊藤虎丸并未忽略创造社作为留日学生在本质上与本土文化和现实的血缘关系,注意把握他们与日本文学不同的精神面貌,并揭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特殊意义。

    2011年04期 No.223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8 ]
  • 沈从文小说中的性爱思想谱系及其文化价值

    田文兵;

    沈从文小说的性爱书写主要源于地方风俗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沈从文把充满激情的性爱当作"爱与美的新的宗教",以两性之间自然的性爱和情欲来高扬不受现代文明约束的野性,其中饱含着对生命力的赞美,以期通过对野性文化的呼唤,唤起有血性的民族精神。通过性爱形式发掘民族古老文明的根源以重建民族文化,成为沈从文的文化重建的策略。

    2011年04期 No.223 145-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8 ]
  • 论史铁生创作的文学母题

    张建波;

    史铁生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他的创作执着于对命运、生死、困境、爱情等一系列"文学母题"的思考和追问,于绝境中追逐希望,于写作之夜冥想世间万象。他对于人生意义的孤独探求,对人类命运的无限隐忧必将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纯粹的理想,一种升华的精神。

    2011年04期 No.223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3 ]
  • 郭保林散文创作论

    石兴泽;石小寒;

    郭保林是有成就、有个性的散文家,也是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创作追求的散文家。他的文体自觉表现在对散文理论和创作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更表现在他在创作实践中自觉地探索散文的艺术形式,守成创新,不离其宗。他以自觉的艺术实践丰富了散文范式,为散文艺术发展辟径开路,提供了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郭保林鄙视文坛上的低迷颓败之风,拒绝纠缠鸡毛蒜皮的小悲欢,他要创造具有史诗般品格和浪漫主义精神的散文世界,创造浓墨重彩、瑰丽凝重的散文世界。

    2011年04期 No.223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狂欢理论的有效性及其阐释边界

    雷亚平;

    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忽略了主体承载文化的复杂性这一基本事实。作为权威文化和狂欢文化的载体,民间充满着自我冲突与罪感。在民间精神结构的复合整体中,狂欢文化只是一个次要的部分,它最后达成的是对既有权威文化的加固。另外,巴赫金把民间文化概括为以笑谑为主的狂欢文化也是片面的,它忽略了民间文化中的恐惧、自欺、粗浅、鄙陋等要素。狂欢文化乃至民间文化无法完成超越、更新既有权威文化的重任,寄望于民间形态的狂欢文化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乌托邦。从权威文化对种种"狂欢"文化的收服来看,狂欢理论的有效性仅限于文本的局部,其阐释边界极为有限。如果不顾这一边界的存在而以其阐释文本全部,则势必要曲解文本。

    2011年04期 No.223 157-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