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关于改革开放大潮再次在中国兴起的思考

    金明

    <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逐渐形成了改革开放的大潮,它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使改革开放的大潮以汹涌澎湃之势席卷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卷入大潮中。对于来势猛烈的大潮,有的欢呼,有的惊异,有的迷惑不解,总猜想有什么“背景”。实际上,这次大潮的再次兴起,带有历史的必然性。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交往与人的社会力量

    刘忠世

    <正> 社会力量,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运行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是交往——人与人相互作用的产物。本文将从交往的角度,对人的社会力量加以探讨。一、作为交往的产物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的历史观中,社会力量一直是一个颇受重视的范畴,并对其含义作了界定。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曾以肯定的语气概括了斯卡尔贝克把人的生产的本质力量分为两部分的看法:“(1)个人的、他所固有的力量,即他的智力和从事一定劳动的特殊素质或能力;(2)来源于社会而不是来源于现实个人的力量,即分工和交换。”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1 ]
  • 人口流动问题刍议

    杜守东

    <正> 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潮中,人口流动以始料不及的速度迅猛发展,使一向平静的社会经济生活掀起轩然大波。究竟怎样认识和对待这支人口流动大军,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思考。本文拟就人口流动的内涵、分类、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应该采取的政策措施,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人口流动的内涵研究人口流动问题,首先必须对其内涵进行严格界定。这样才能获得一个统一的统计口径,掌握人口流动的流向和流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促进人口流动的健康发展。究竟什么是人口流动,目前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人们尚未获得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人认为,人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4 ]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三次“左”倾错误的关系

    王作坤

    <正>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经过极端艰苦曲折的斗争在政治上逐渐成熟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野蜜屠杀和“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克服了自己内部的几次机会主义错误,进一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转变,并成功地引导中国结束了内战的局面。在这个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连续犯了三次“左”倾错误,究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9 ]
  • 全国土地会议后土地改革中“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

    阎洪贵

    <正> 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工委主持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土地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土地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以“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为宗旨,极大地推动了各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提供了一个纲领性文献。然而,这次会议以后,“左”倾错误却迅速发展,以致成为土改中的主要偏向。党中央及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在十二月会议上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采取有效措施,较快地纠正了这一偏差,使土改工作健康发展。本文拟对此向土改中“左”倾错误发生的原因作点探讨,希冀识者指正。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39 ]
  • 孔子在文化上的贡献

    钟肇鹏

    <正> 孔子在人类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学术思想不仅是中国的财富,也是世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中国之有孔子,应该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一)哲学思想天道观是先秦哲学讨论的中心问题。殷周以来传统的天道观认为天是具有人格神意义的“上帝”。他是主宰一切的。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殷周以来的传统观念,如云:“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以下只注篇名)“畏天命”。(《尧曰》)但这并不代表孔子天道观的特点。孔子对鬼神和命的态度,反映出他的思想特征。孔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2 ]
  • 出入于为学和为仕之间——孔子价值观述略

    王长华

    <正> 《论语·雍也》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以高山仰止的盛赞法排除了成“圣”可能,以“仁”为最高现实人生理想,从而也把个体的企达仁境作为现实人生的最高价值。由此断定,孔子以仁的实现为人生终极目的之所在已无疑问,那么如何得仁,通过何种途径达到仁境,就构成了孔子价值观的基本问题。我以为,孔子对个体实现人生理想、获得人生价值提出了两条途径,其一是所谓为学,其二是所谓为仕。《论语·子张》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话虽然并非出自孔子之口,但却恰切地道出了孔子对个体人生的价值设计和价值选择。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2 ]
  • 论孔子的入世精神

    修建军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积极参予世务的政治家,他身处离乱之世,满怀治世雄心,为行道救世,奔走列国,游说于公卿大夫之间,栖栖惶惶;然而孔子尽管救世心切,却政绩平平,是一个失意的政治家。但孔子的救世热情从未因政治上的不得志和同时代人的不理解而有丝毫的动摇,而是以更大的热情从事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事业。总之,孔子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孔子的人生实践是济世救世的,孔子的教育是经世教育,孔子的全部学说,便是一种经世的学问。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54 ]
  • 论周公旦“董正治官”思想

    宋绍光

    <正> 周公旦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大思想家和政治家,素有“古圣人”的美誉,尤为儒家所崇尊。在西周初期,以周公旦为代表的统治集团所创建的为政思想及其建国方针、制度,对后来长达几千年的中国封建制度和文化起了“最初基石”(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1编第152页)的作用。因此,研究周公旦的为政思想对于深入探讨儒家思想渊源、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周公旦的为政思想及其策略十分丰富,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因篇幅所限,本文仅就他辅佐周成王、督导整顿治事之官,即“董正治官”(《尚书·周官》)的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6 ]
  • 《管子》君主模式浅析

    谷玉梅

    <正> 《管子》是一部百科全书性的先秦典籍,其中也蕴含着丰富而宝贵的古代政治思想内容,而君主模式论即是这块园圃中的一朵奇葩。所谓君主模式,是指古代政治思想家们根据一定的理论框架,从某个视角出发,对特定历史时期中一组君主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特征的综合、排比、分析、归类、抽象升华而成的语言符号。本文试图对这组符号的类型、产生原因、积极意义及局限性作一尝试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管子》中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井维华

    <正> 《管子》是齐学的代表作,其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经济、政治、军事、哲学思想,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本文试就《管子》中的管理心理学思想进行探讨。一、功利主义的人性观怎样认识和理解人的本性,这是管理心理学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管理者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策略,选择管理方法的思想基础。《管子》中也论及到了人性观问题。《牧民》篇中就有“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并对“民心”——即人性作了较为深刻的论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人的两种需要:一是基本的生理需要,一是在生理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较高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1 ]
  • 王通思想简论

    周庆义

    <正> 王通,字仲淹,殁后其弟子私谥文中子,是隋代大儒。著作有《续六经》等,但传下来的只有一部《文中子中说》(本文引此书只注篇名),这是王通和门人的问答笔记,由其弟子薛收、姚义整理,最后由他儿子王福畴编订行世。这是我们研究王通思想的依据。一、中道,一以贯之王通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中道”。王通说为学“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魏相》)。批判刘炫谈六经多杂,指出“一以贯之可矣”(《周公》)。其弟子薛收也说:“大哉!夫子之道,一而已矣!”(《天地》)阮逸在(《文中子中说序》中说:“大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3 ]
  • 康有为经世思想及其特点

    李文义

    <正> 晚清经世学者为谋富强极倡经世,为明国是多讲掌故,推崇今文经学以谈变法,探究舆地之要以筹边防,富、强、变、宜是其经世思想的中心。理学经世派以模仿西方技术为经世济民、求富求强的途径,却忽略了欲在新的国际环境下求生存,中国传统的某些价值观念不仅必须作适应性的变革,而且要跟上世界潮流。没有新的经世理论指导的皮毛式的模仿,或可有一时之功效,但实难长久保持和发展,理学经世派殚精竭虑几十年的努力毁于甲午海战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2 ]
  • 日本文化的特征及其形成

    接培柱

    <正> 当我们触及到日本文化的时候,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其二元性或二元结构。几乎从日本文化的每个构成层面上,都可以看到这种二重性,诸如日本文化的开放性与封闭性、自卑感与优越感、内聚性与排他性、固守传统的保守性和好奇的进取精神等等。如果我们再继续细究这种二元性的形成,又会发现,这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多么有机而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构成其整体运动的两个侧面:一方面是被外来文化强烈的同化,另一方面则是自身的复兴和强有力的肯定。法国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按照西欧的理性主义,许多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1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6 ]
  • 简论郭沫若的悲剧观——纪念郭沫若诞辰100周年

    谷辅林

    <正> 郭沫若不仅创作了不少悲剧剧作,而且对悲剧艺术也有不少理论阐述,形成了他较为明确的悲剧观。他曾在《由<虎符>说到悲剧精神》一文中说:“悲剧的教育意义比喜剧的更强,促进社会发展的方生力量尚未足够壮大,而拖延社会发展的将死力量也尚未十分衰弱,在这时候便有悲剧的诞生。悲剧的戏剧价值不是在单纯地使人悲,而是在具体地激起人们把悲剧情绪化而为力量,以拥护方生的成分而抗斗将死的成分。”对悲剧的诞生和本质,悲剧艺术的意义和价值作了一定程度的揭示。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9 ]
  • 精怪世界与梦文化

    王锺陵

    <正> 一在上古人类的眼中,世界是一个精怪的世界,而历史则是梦与现实的交错展开。这样一种文化心理深深地导引着他们的所思所行,并且,在中国三代秦汉的史学传统和日后中国文学类别的兴起上,我们仍然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这种文化心理的明显影响。恩格斯早就指出,原始人因为对梦的不理解而产生了灵魂观念。他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88 ]
  • 鬼灵文化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

    王立

    <正> 鬼灵诉怨,冤厉索命等传闻描述在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中中,占有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作为鬼灵文化的突出表现既构成了复仇主题重要题材分支,又是主题极有渗透力的母题之一。鬼灵复仇集中展示了原始思维与艺术思维、文学与民俗、人类学交汇整合之后,那迷离神幻的光影与凄厉可怖的情节,怎样震撼着古人的心灵。本文仅从原始心态、深层意识以及弃妇泄怨心理三个角度勾勒一下鬼灵文化对中国古代复仇文学主题浸染的基本轨迹。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是“幻景”,还是“寤梦”——试析诗境与梦境的关系

    罗家礼

    <正> 我们通常把诗歌作品通过意象表现出来的境界谓之诗境,把梦中经历的情境谓之梦境。展读诗卷,我们时常发现梦萦诗魂,诗境与梦境相融,浑然一体,难分彼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诗人与梦者相同、诗境与梦境相通?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讨论。诗人与梦者要想弄清诗境与梦境的关系,就得首先了解诗人与梦者的区别。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要做梦。二位当代诗人曾这样说过:“不会做梦的脑子,只是一块时间的荒地。”在芸芸众生中,诗人通常被认为是梦者,是织梦人。英国作家查理·兰姆曾讲过一则趣闻。说他有一位朋友十分风趣,一当他看出自己所认识的人中谁有一点想当诗人的苗头,他问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小伙子,你会做什么样的梦?”这位先生的问题不仅指出诗人要会做梦,而且做的梦与常人大为不同。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9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谋略描写

    顾冠华

    <正> 谋略,在生活中既寻常又使人感到神秘。它很寻常——古今中外,人们在军事,政治、外交、经济、交际、处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许多领域都广泛运用着;它又似乎很神秘——作为一种特殊的,“软件武器”,常使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转败为胜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正因为如此,谋略与中国古代小说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至少在长篇小说中,没有一部出色的作品没有谋略描写,没有一位完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离开过谋略描写;从另一个方面看,如果缺少了谋略描写,许多小说必定黯然失泽、平淡无奇。因此,从宏观角度对中国古代小说谋略描写的发展嬗变、认识作用和艺术价值进行研究探讨是颇有意义的。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0 ]
  • 义的实践与忠的努力——论元明水浒戏

    刘方政

    <正> 水浒戏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颗奇葩。元明两代,以梁山泊故事为题材的杂剧传奇为数很多,流传至今、影响颇大的就有19种。由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文人地位的不同,导致了元明水浒戏主旨上的巨大差异和道德上的不同追求,即元代水浒戏对义的实践与明代水浒戏对忠的努力。下面,我们根据水浒戏的历史发展,对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原因,作一初步的探讨。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登楼赋》写作二辨

    王怀让

    <正> 《登楼赋》是魏晋时期著名文学家王粲的代表作,魏晋时代抒情小赋的杰作。但就是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有两个问题——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和此赋的写作时间,至今因意见纷纭而未得圆满解决,实有一辨的必要。王粲登楼,究在何处? 关于王粲的登楼地点,有的说有“二说”,有的说有“三说”。就笔者听见到的材料,实际上已有当阳、荆州、麦城、江陵、襄阳等地的城楼说和不拘泥于具体地点说。正因为有这么多不同看法,有的涉及到这个问题时,只列出不同意见而不加评说,有的则干脆避开不谈。这里我想对以上各说一一加以分析,看哪种意见符合作品所写的实际。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3 ]
  • 评《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

    杜贵晨

    <正> “揭清官之恶”是《老残游记》突出的思想内容,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它“言人所未尝言,虽作者亦甚自喜”。胡适亚东图书馆本《老残游记》序称道“《游记》写官吏的罪恶,始终认定一个中心的主张,就是要指出所谓‘清官’之可怕”。历来的中国文学史、小说史大都祖述此说,啧啧称赞。当然,否定的意见也是有的,五十年代张毕来同志著文斥《老残游记》“揭清官之恶”是“彻头彻尾的反动”,招致许多驳难,后来就不见有人坚持了。但类似的评论仍时或出现,例如1981年著名文学史家任访秋先生著文说:“刘鹗对清官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7k]
    [下载次数:9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7 ]
  • 生物全息律对文学批评思维的启示

    冯寿农

    <正> 80年代初,生物全息律这一重大发现给认识论提供了新的原则,给思维科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同时,全息的思维方法也给文学批评带来了一些原则性的启示。生物全息律揭示了生物有着相同的物质全息分布规律、相同的物质构成原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原理。用这种原理观察文学作品,我们发现在叙事作品中存在着全息相似。法国结构主义批评旗手罗兰·巴尔特在其《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入门》一书中认为:“叙述的分析面临着数以百万计的叙事作品,那又该怎么说呢?叙述的分析迫不得已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叙述的分析不得不首先假设一个描述的模式,……然后从这个模式出发逐步深入到诸种类,诸种类既是模式的一部分又与模式有差别。”巴尔特洞察到诸种类作品存在着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郭沫若楹联辨讹

    曲树程 ,杨芝明

    <正> 《郭沫若楹联辑注》一书1983年出版。此书辑录郭老楹联101副,迄今我们又搜集30余副。郭老的楹联大部分散见于报刊及一些楹联集中。我们搜集时发现,有的楹联名为郭沫若题撰而其实不确。下面列示数例,并为辨正。一池浓墨盛砚底,万木长毫挺笔端此联初见于《古今名胜对联选注》(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误注为郭沫若题新疆天池联。其实这原是郭沫若一首律诗的颈联。1971年9月,郭沫若偕于立群陪同柬埔寨友人访问乌鲁木齐,9月16日游天池,即兴口诵七律一首:“里加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9 ]
  • 中国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在曲阜师大召开

    郑丽虹

    <正> 由中国明史学会和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明代文化学术讨论会,1992年9月中旬在曲卓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二十余人,围绕明代文化开展了认真讨论。这次会议规模虽小,但涉及内容却很广泛。现将会议主要议题简要概述如下: 一、明代文化的特点和地位。与会者一致认为明代文化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过去传统的史学研究偏重政治史、经济史、制度史,而文化史显得异常薄弱,虽然近些年有些学者开始重视文化史的研究,但仍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明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成熟期,在

    1992年06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