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扎扎实实地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谷汉民

    <正> 一场惊动全国的政治风波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要抓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抓精神文明建设。高等学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合格人才。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平息反革命暴乱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也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气候。现在摆在高校党委面前的首要任务是下大气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此,要扎扎实实地做几项基础性的工作。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精干的政工队伍。这几年来,高校政工队伍顶住“淡化”风、“改造”风的压力,在艰难的条件下做了大量的工作。大多数政工人员经

    1989年06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 建立一支精干的政治思想工作队伍

    仝素勤

    <正> 在高等学校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精干的政工队伍,是教育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保证。在高等学校,教学和教育都贯串着思想政治工作,然而由党团部门的工作人员、辅导员、马列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及兼做班主任工作的教师组成的一支专业及兼职相结合的政工队伍,在这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这支队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者、捍卫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组织者、教育者,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管理者,是做好学生工作的不可缺少的一支骨干力量。实践证明,高等学校加强了这支队伍的建设,就能强化了思想政治工作,就能抵制校园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

    1989年06期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高等学校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张顺清

    <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战胜许多艰难险阻而取得的”。这里,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充分肯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保证的科学地位。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曾担任党中央主要领导工作的赵紫阳同志消极地对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致使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愈演愈烈,各种从整体上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奇谈怪论,如“时效论”、“僵化论”、“过时论”等,泛滥于思想理论战线,致使高等学校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受到了很大干扰,造成了青年学生中

    1989年06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8 ]
  • 论毛泽东的集体主义思想

    杜振吉

    <正> 集体主义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联合政府》、《整顿党的作风》、《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反对自由主义》等许多著述中,对集体主义的思想内容、基本要求及其对于革命事业的伟大意义,作了很多深刻的论述。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集体主义思想,对于自觉进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修养,对于坚持党的组织原则和思想路线,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989年06期 8-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6 ]
  • 社会消费力

    刘森林

    <正> 社会消费与消费力是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历史唯物主义有责任揭示它的奥秘并把它纳入自己的范畴体系。本文旨在初步探讨社会消费力,并试图引入历史唯物主义。其实,任何现实的社会生产及其功能,都必须以它被社会消费为前提。如果说离开消费的生产不是现实的生产,那么,离开消费力的生产力也不是现实的生产力。马克思早就深明这一点,在当时消费相对落后的时代,他已经着手把消费和消费力纳入了对社会运行机制的说明。

    1989年06期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古代科学机体论向近代科学机械论的历史演变

    林定夷

    <正> 古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体论的,而近代科学的主要特征是机械论的。从古代科学的机体论到近代科学的机械论的转变,是历史上人类对自然界认知方式的一个巨大转变。在人类认知方式的这场巨大转变中,人们对于“什么是易于理解的”这个观念的变化,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理解自然,似乎总是企图通过“易于理解的”去帮助理解那些“难于理解”和“尚未理解”的现象。由于古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心理以至社会现象,才是易于理解的。因此,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总是通过与人或动物的行为或心理作类比,作出拟人化的理解。这成了古代科学中理解自然现象的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或“思维定势”,它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古代科学的形态特征,即机体论的特征。

    1989年06期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新技术革命对思维变革的影响

    刘志刚

    <正> 新技术革命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与此相适应,人类的思维也必然要冲破旧的模式,打上新技术革命的烙印。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仪器、设备、装置等认识工具闯入思维领域,引起了思维主体与客观对象关系的变化。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各种观测工具、操作工具的出现,进一步延伸、放大、强化了主体思维器官,加快了认识和思维进程,从而把人类的认识和思维推进了一个广阔的境地。随着各种分析检测仪器的多样化、专门化、精密化,人类对客体的观察分析也越来越细,使感性认识带有某种程度的理性色彩,呈现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融合渗透的情形。

    1989年06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1 ]
  •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

    王树恩

    <正> 反馈控制与前馈控制是控制论的两种基本的控制方式,深入揭示它们的客观依据、基本矛盾、重要特点及其局限性等,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一、控制与控制系统控制是控制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具有以下基本特点:第一,明确的目的性。在控制论产生以前,控制概念具有类人的形式,它一般是用来说明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而目的性概念也只是同人或动物的活动和行为相联系。控制论的创世人维纳通过技术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生物和人的目的性的行为过程的类比,将技术系统的“信息”和

    1989年06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6 ]
  • 高等教育改革系统的闭环控制

    张成海 ,李万春

    <正>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回顾改革的进程,笔者认为已进行的改革侧重于高等学校内部,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脱离社会,脱离实际,重视发展学生数量、忽视学生质量的培养等问题。高等教育是与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在考虑和规划高等教育改革时,不仅要着眼于高等学校内部,而且应该使与高等教育有关的部门统一行动,同步改革,也就是说应该把高等教育改革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本文拟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探讨高等教育改革系统的闭环控制。高等教育改革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是指国家从总体上对高等教育进行的改

    1989年06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1 ]
  • 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的归纳逻辑比较

    陈克守

    <正> 对墨辩、因明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早在本世纪初就已开始,梁启超、章太炎、胡适、章士钊、谭戒甫、沈有鼎等学者,先后都提倡并做过这三大古典逻辑的比较研究工作。但以往的比较研究多是就演绎而论,很少顾及归纳与类比。本文试对墨辩、因明与亚氏的归纳逻辑进行初步的比较研究。首先,我们对归纳在三大逻辑中的表现形式作些考察。亚里士多德是西方逻辑史上第一个对归纳的理论作了系统而又深刻论述的人。在《工具论》里,他讲到了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同时也讲到了作为认识方法的归纳法。

    1989年06期 31-34+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2 ]
  • 试论伦理型文化传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规范作用

    汪鹏生

    <正> 古代文学的宏观研究将研究者从狭小的格局中解脱出来,文化视角则是宏观研究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系统,它经过历史的积淀,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由此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思想风貌。我们常说的所谓传统文化,便是这样的一种历史的积淀物,它既然规范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那么,它本身的基本特点也就从中表现出来。我们从我国古代文学作家作品的文化透视中,便可清楚地看出我们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来。本文拟从我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点入手来追寻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一下古代文学民族化特征的内在根源。

    1989年06期 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7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论东坡的宦情词

    崔海正

    <正> 苏东坡空前地扩大了词作的视野,举凡怀古、悼亡、田园等题材均可摄入笔底,这已有不少论著评述。但对其宦情词,尚未见有文章论及,本文试就东坡的此类作品进行探讨。一所谓宦情词,顾名思义,是指描写仕宦生活的词篇。从广义上说,东坡的全部词作都可以作如是观,因为他一生并未离开官场,作为最能体现其幽隐情思的抒情词体,展现了他仕宦生活的各个侧面。而这里,笔者是从狭义上来说的,即他直接描写自己或者友人的官场生活,从中表达了仕宦情绪的某些词篇。

    1989年06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悲剧与悲剧观念——从《赵氏孤儿》与《麦克佩斯》谈起

    李继青

    <正> 元杂剧《赵氏孤儿》,被称为元代四大悲剧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早负盛名。著名戏剧理论家王国维甚至说它是“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即列入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但近年却有学者对它的悲剧性质提出了质疑,认为《赵氏孤儿》“严格说来不是一出悲剧”。因为悲剧人物不是由“顺境转入逆境”,而是相反。“其效果不是悲,而是喜……还因为“不幸的事件在作品里,不是悲剧矛盾激烈冲突的结果出现在末尾,而是作为情节发展的原因与动力出现在戏剧的开头。”(《悲剧论》128页、130页)应该怎样分析和看待此剧,我想结合有关问题,谈一点粗浅看法。

    1989年06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试论道教对明代神魔小说的影响

    徐振贵

    <正> 明代神魔小说的兴起与发展,独特风格的形成与演变,大抵与道教影响息息相关。研究道教对这类小说产生熏侵、渗透、启迪等作用的原因,搞清道教对其潜移默化的诸多意象,说明研究这一命题的审美价值,对深入探讨明清小说的发展规律和民族传统是不无裨益的。一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和宗教,都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不过,二者不同于政治、法律那类意识形态可以直接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而是要通过上层建筑的其他“中间环节”来发生作用。经济基础与文学之间的作用与反作用,往往离不开宗教这个中间环节。同样,经济基础与宗教间的相互作用,也常常离不开文学这个中间环节。文学与宗教互为中间环节的关系,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中都能探寻出线索分明的轨迹。而这正是我

    1989年06期 4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4 ]
  •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

    郝诗仙 ,郭英德

    <正> 丁耀亢(1599——1669),字西生,号野鹤,又号紫阳道人、野航居士、漆园游晏、华表人,六旬后病目,自署木鸡道人。山东诸城人。是由明入清的文学家,著有诗词、小说、戏曲、散文多种。清代文网森严,他的作品因“中间违碍之语甚多”(《清代禁书总目》)而遭到禁毁,故而关于他生平和著述的材料,历来知之甚少,偶见著录,亦多有推测不实之语。本文主要依据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所藏孤本《丁野鹤集十种》和《出劫纪略》,并参考其他资料,对其生平事迹和著书年代略加考述,并对他的戏曲创作进行简析。

    1989年06期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5 ]
  • 试谈民族文学传统在五四时期的现代化转换

    吕家乡

    <正> 五四时期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外文化交汇的背景下,由鲁迅、郭沫若等开拓者们创造的辉煌成果。就其文学渊源来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得力于西方先进的近现代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的借鉴,一是得力于中国固有文学优良传统的继承。横的借鉴也好,纵的继承也好,都不是简单的照搬、模仿,而是创造性的转换。对于外国的先进文学,是给以“民族化”的转换,洋为中用,使之变成我们民族的东西;对于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是给以“现代化”的转换,古为今用,使之由古典的东西变为现代的东西。就新文学诞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横的借鉴起了主导作用,纵的继承则属于基础的构成。如果没有外国先进文学的输入,我们固有的优良传统不可能迅速地实现现代化转换;但是,如果没有优良的文学传统与输入的外国先进文学相呼应,舶来品就无法在中国扎根。不承认外来文学对五四新文学起了催生作用是不合实际的,认为五四新文学造成了传统文学的“断裂”也是不合实际的。本文只就后一方面试做探讨。

    1989年06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巴金是怎样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

    姚健

    <正> 巴金最初是怎样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很不一致。在五十年代,有人认为巴金是从其“独特的生活道路的‘基点’上接近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人民文学》1957年7月号);有人则认为巴金是从“用抽象的‘绝对自由’、‘绝对民主’来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对抗,来否定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这一‘基本点’来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巴金创作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四人帮”倒台后,巴金思想研究较前有了很大的进展和开拓,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却依然存在着分歧。有的说:“巴金是在寻觅新路时,基于民主主义的革命要求,接受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文

    1989年06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8 ]
  • 曲阜陵城与尧都平阳

    王云珠

    <正> 山东曲阜西南二十里有镇曰“陵城”,左右邻村曰东郭和西郭,顾名思义,此处应为古城址。否则此地向无陵姓人家,亦无丘陵地貌,何以称城名陵? 《历代山陵考》说:“三代以前无陵祭,至秦始皇起寝殿于墓侧。”秦陵按咸阳都城规制,筑内外两城,后世帝王陵寝制度便源于此。秦以后曲阜并无籍载有帝王陵墓。周、汉及明,曲阜皆诸侯封地,境内若干鲁王墓冢皆不在陵城。虽地方诸侯王之墓亦可称陵,但从无城卫之制,遑论外廓。陵城之名显与秦以后帝王无涉。

    1989年06期 7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3 ]
  • 宋太宗继统考略

    施秀娥

    <正> 关于宋太宗继位问题,历代多有争执、猜测。有的人认为,太祖视太宗亲如手足,遵母志执意传位给太宗,故而太祖崩由太宗继统;有的人则着意渲染“烛影斧声”和“金匮之盟”两大疑案,认为太祖本无意让太宗继位,太宗是靠政变阴谋手段偶然成功而登上皇位的。笔者认为,太宗继统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事变过程,不可简单地归因于某一方面。以往两种观点各偏执一端,且颇似舍本而求其末。本文拟考察太宗继统的主观及客观诸方面因素,以求对其人其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1989年06期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70 ]
  • 略论明代茶马贸易的历史演变

    郭孟良

    <正> 明承唐宋旧制,并适应明初统一事业的需要,在西北地区迅速开展了较大规模的茶马贸易活动,并以此作为有明一代的始终国策,确立了空前完备的茶马贸易制度,而且不时整顿和变通,以期通过这一特殊的手段,达到“羁縻戎心,充实边厩”的目的,即企图通过内地的茶叶控制边区,而通过边马来强化对内地的统治。纵观明代茶马贸易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及其特点,大致可分作如下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洪武初至正统十四年金牌信符制度废弛为止,是茶马贸易迅速兴起和繁荣时期,其特点是具有较强的官方强制性质;第二个时期自景泰初至弘治年间,是茶马贸易中衰和式微期;第三个时期自弘治末至正德初,是短暂的调整改革期;第四个时期自正德中至明末,是再度衰

    1989年06期 76-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8k]
    [下载次数:6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22 ]
  • 明代世仆简论

    蒿峰

    <正> 阅读明代奴仆问题的史料,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明代,尤其是明中后期,世仆的数量大大增加。所谓世仆,是指那些世代继承奴仆身份和劳役、隶属于主人的奴仆。世仆并不是明代才有的,但明代确是世仆制大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明代中后期出现了奴仆的世仆化倾向。在明末清初的“奴变”风潮中,有的地区奴仆提出“但许一代相统,不得及子孙”的口号,斗争矛头直接指向世仆制,充分反映出明代世仆制已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拟从世仆的来源、身份地位、发展原因三个方面对明代世仆问题作一初步探索,就教于各位师友。

    1989年06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5 ]
  • “忠恕”之道与孔子思想体系刍议

    惠吉兴

    <正> “忠恕”之道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内在联结的纽带。然而,以往人们孤立地看待孔子的忠恕思想:或认为忠恕是仁的具体条目;或认为忠恕等于仁。这些看法把忠恕仅仅局限在道德领域内,缺乏对其内部结构及其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关系的剖析和阐释。有鉴于此,本文把忠恕之道判分为三个层面:道德论、方法论、本体论。通过层层剖剥,揭出忠恕之道的内在结构,站在它所达到的哲学高度,对孔子思想体系作一总体把观。

    1989年06期 88-9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32 ]
  • 关于“有教无类”的另一种解释

    张松辉

    <正> 《释“无类”兼解“有教无类”》一文列举了关于“有教无类”的三种解释:一是“教育不分贫富贵贱”,二是“按地域教练奴隶,不分族类”,三是“虽有教令,却无善德”。其实,除这三种解释之外,还有一种古代学者提出的比较合理的解释,而这一解释一直为今人所忽视。这种解释解“有教”为“有了教育”,解“无类”为“品行无差别”。概括起来说,就是“有了教育,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品行趋向一致,不再有善恶之分。”这种解释最早见于《汉书·地理志》:“巴、蜀、广汉本南夷,秦并以为郡,土地肥美,……民食稻鱼,亡凶年忧,俗不愁苦,而轻易淫佚,柔弱褊厄。景、武间,文翁为蜀守,教民读书法令,未能笃信道德,反以好文刺讥,贵慕权势。及司马相如游宦京师诸侯,

    1989年06期 9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04 ]
  • 五四批孔真相(下)——“打倒孔家店”辨析

    吕明灼

    <正> 三、新文化运动后期(1919—1920):在问题与主义论战及反对道德复旧中的批孔如果说五四运动前,对孔教的批判,其指导思想基本还是民主主义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对孔教批判的指导思想则基本上是马克思主义了;如果说五四运动前,批判孔教的主将是陈独秀的话,那么,五四运动后,在新基础上批判孔教的主将则是李大钊了。经过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获得广泛而迅速的传播,引起了封建主义的惊恐与抵抗。正如陈独秀所讽讥的:马克思主义即便传到中国来了,“可以用‘纲常名教’四个字,

    1989年06期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 孔子研究四十年(1949—1989)

    徐志祥

    <正> 对于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今天,已经有整整四十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十年中,关于孔子的种种问题是那样持久地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实属异乎寻常。可以说,它推动了我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哺育了一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史和思想史工作者的成长。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跃,硕果累累,令人鼓舞。近几年,国际上又出现了一股“儒学研究热”,重新探讨和估价孔子、儒学的当代社会价值。国际上的“研究热”又影响和推动了国内孔子、儒学研究走向深入。每年都有大批的论文、专著发表,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及会议也在不断开展。尤其是今年,适值孔子诞辰2540周

    1989年06期 100-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0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7 ]
  • 孟子研究四十年(1949—1989)

    傅永聚

    <正> 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作为孔孟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建国后,学术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宇宙观与方法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孟子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四十年间,先后召开过两次全国规模的孟子学术讨论会,在各种报刊上正式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未含台港澳数字,亦未计那些专门服务于一时斗争需要的批判文章);著作方面,除了一般哲学史、思想史著作都列专章专节论述孟子思想外,还出版了如《孟子评传》、《孟子研究论文集》等。下面就四十年来的孟子研究作一简单总结。

    1989年06期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1 ]
  • “孔子、儒家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综述

    余勇

    <正> 由曲阜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山东分会联合发起主办的“孔子、儒家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2日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学术厅隆重举行。来自国内二十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丹麦、南朝鲜的一百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著)近八十篇(部)。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孔子、儒家与当代社会这个中心议题,兼及孔子、儒家思想的其他问题,进行了为期五天的热烈认真、广泛深入的讨论,既交流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又增进了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圆满达到了会议的预期目的。

    1989年06期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齐、鲁文化比较研究取得重要成果——“《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侧记

    杨朝明

    <正> 由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淄博市社联、齐鲁石化公司、山东省考古研究所、临淄区政府联合发起召开的“《管子》与齐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4日至18日在齐国故都——临淄举行。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管子》的断代成书、管仲与《管子》书的关系、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管子》和齐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以及齐地的物质文化、齐国历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细致的讨论。讨论中,学者们在对齐文化进行系统考察的同时,还往往以其与鲁文化作比较,许多学者提供了这方面的专题论文,还有不少学者是在小组讨论或大会发言中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下面专就会议上学者们对齐、鲁文化及其比较所作的讨论和在讨论中所取得的许多可喜的成果,作一简要评述。

    1989年06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3 ]
  • 《读史入门》和它的修订本

    胡杉

    <正> 初涉史学的人面对浩若烟海的史书往往难以分辨孰优孰劣,为先读哪些、怎么读法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许凌云先生的《读史入门》是指点史学门径的专著。《读史入门》初版本于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三编,上编《谈史籍》,中编《谈史学》,下编《谈校读》。本书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切合初涉史学者的急需,是有心步入史学殿堂之门的青年朋友们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作者写作伊始,曾说:“本书既非学术专著,又不想登大雅之堂,只想能够为青年同志和有志学习中国历史的同志提供某些方便。如果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那将是我最大的愿望。”(见初版本《前言》)本书的内容能满足作者的愿望,出版后的反响证明作者的愿望实现了。

    1989年06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丰富、准确、求新、适用——《外国史大事纪年》一书评介

    李胜凯

    <正> 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外国史大事纪年》一书(由李永采、王兴久、王春良等编著),是一本具有工具书性质的世界通史读物。全书72.6万字。上起远古人类出现,下迄1955年。以年系事,事则按其重要程度分别详略。着重说明基本史实,并结合史实表明观点。特别著名的大事还间插一些有重要意义的细节,故此书不但可供单题查检,而且具有可读性,通读全书或茶余饭后选读数目,均可有所补益。该书内容丰富,以其有限的篇幅收进较多的史事。共收大事1360多项,历史人物1100余

    1989年06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