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论新时期小说对极左路线的批判

    宇文华生;

    <正> 尽管人们对新时期文学主潮的认识很不一致,但他们把握这些主潮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则是新时期文学对极左路线的批判以及建立在这场批判之上的关于人的自身解放。这是因为新时期文学是在政治上对极左路线的批判中诞生的,它不能不打上母体的烙印;另外,文学

    1987年04期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4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歧路灯》的结构

    杜贵晨;

    <正> 关于《歧路灯》的结构,论者几乎都予以较充分的肯定,而以郭绍虞、朱自清两先生评价最高。郭先生说:“《儒林外史》成书最早,但有一个极大的缺点,即是似乎是由许多短篇小说集缀而成,而不合乎长篇小说的组织。至《红楼梦》与《歧路灯》则异此矣!书中都

    1987年04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8 ]
  • 《长生殿》的艺术特色及影响

    刘荫柏;

    <正> 清初大戏剧家洪升《长生殿》问世后,不仅在洪升生前演出极盛,之后仍流传不绝,并深为后世研究者所推重。清人梁廷枬在《藤花曲话》卷三云:“钱唐洪昉思升撰《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好大文章,学人、人才,一齐俯首。自有此曲,毋

    1987年04期 15-19+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1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5 ]
  • 闻一多新诗美学的理论构架述略

    林植汉;

    <正> 闻一多是一个富有开拓精神的艺术改革家。他革新了新诗的价值观,将新诗“纳于艺术之轨”,刷新了一代诗风,推动新诗走向成熟的新时期,完成了中国新诗史上的一次重大的美学变革。徐志摩说:“一多不仅是诗人,他也是最有兴味探讨诗理论和艺术的一个。”

    1987年04期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2 ]
  • 论臧克家抗战时期的长诗创作

    孙晨;

    <正> 臧克家创作长篇叙事诗始于抗战前夕,绵延至建国以后。从1936年到1959年,二十三年间写了《自己的写照》、《淮上吟》、《古树的花朵》、《向祖国》、《感情的野马》、《李大钊》等六部长诗。其中除《李大钊》写于1959年外,绝大多数创作于抗战时期。

    1987年04期 25-29+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5 ]
  • 《郭沫若楹联辑注》补正

    张茂荣;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1987年04期 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比兴”说发微

    蔡印明;

    <正>"比兴"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传统之一,近年来学术界对它的讨论多有发明,渐趋深入。本文试图就"比兴"说发展的线索、原因及其在古代文学理论中所具有的价值,探讨一下它和古代现实主义的联系。 "比兴"始见于《周礼·春官·大师》:必大师……教六诗:曰风,日赋,曰比,日兴,曰雅,曰颂。"汉人《毛诗序》亦云:"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日赋,三曰比,四日兴,五日雅,六日烦。"唐人孔颖达《毛诗正义》疏日:"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成形。用彼三

    1987年04期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3 ]
  • 浅谈亚里士多德的“艺术摹仿说”

    杨应宽;

    <正>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诗学》中。在《修辞学》等著作中,也谈了一些重要的美学问题,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其中,“艺术摹仿说”是具有重要意义并产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观点。艺术的本质即摹仿现实,是亚里士多德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亚里士多德

    1987年04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情感与虚构

    彼得·麦柯米克;岳薇;

    <正> 最近,西方不少哲学家、评论家写文章展开讨论,竭力想在文学艺术作品与它所引起的显著的情感反应之间建立起一个精确的公式。一九八四年七月在渥汰华召开的第十届国际美学大会上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是有关这一问题的。彼得·麦柯米克(Peter Mccomick)是渥

    1987年04期 39-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0 ]
  • 中国封建社会改革初探

    杨荫楼;

    <正> 从战国开始,中国封建社会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历史。但作为每一个封建王朝而言,却象生命的个体,周期性地走向衰败和死亡,造成了封建王朝的更替与封建制度的发展衍变,其原因乃是封建制度下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所固有的矛盾发展变化

    1987年04期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3 ]
  • 北朝均田制度下的租调剥削

    郑欣;

    <正> 北魏推行均田以前的租调制度,据《魏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太和八年(484年),始准古班百官之禄,以品第各有差。先是,天下户以九品混通,户调帛二匹、絮二斤、粟二十石,又入帛一匹二丈,委之州库,以供调外之费。至是户增帛三匹,粟二石九斗,以为官

    1987年04期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4 ]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套城

    朱大渭;

    <正> 我国古代城市建筑形制,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出现了多种类型,其中一种形制是由套在一起的内外城组成的。这种城市建筑形制有利于战争的防守,因而它在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的长江以北地区,比较多地出现。这种套城除称内城和外城外,因外城大称大

    1987年04期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47 ]
  • 简论明成祖时期的马政

    王复兴;

    <正> 明成祖的重视马政,在我国历史上是少有的。他为什么重视马政,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重要意义呢?“国之大政在戎,戎之大政在马。其追逐驰骤,马力居先。”马在古代战争中作用重大,特别是抵御骠悍的蒙古骑兵,没有充足的战马是不行的。“盖胡之胜兵在马,中国非多马

    1987年04期 62-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3 ]
  • 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李天安;

    <正>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件,对于它的发生原因,我国学者已经作过多方面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本文试从近代经济史的角度再作一些探讨。(一)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商业战争的继续。马克思曾经指出:欧洲各国间的商业战争到十九世纪中叶,是“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

    1987年04期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6 ]
  • 略述李秉衡在胶澳沦陷之际的爱国事迹

    张子忠;

    <正> 十九世纪末德帝国主义侵占胶澳,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胶澳沦陷之际,清政府内部曾展开一场妥协投降与反妥协投降的斗争。它是当时中国社会爱国与卖国的斗争在统治阶级内部的具体反映,比较深刻地揭示出两种政治力量斗争的实质所在。本文试

    1987年04期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谈一九一四年日德青岛之战

    周荃;李厚基;

    <正> 一九一四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久已觊觎中国领土的日本帝国主义以“英日同盟”为借口,发动了进攻青岛的日德战争,夺去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成为奴役青岛人民的第二个殖民霸主。通过这场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由青岛延伸到整个山东,并恃此向

    1987年04期 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1 ]
  • 试论老子“道”的模糊性

    江涛;

    <正> 关于老子“道”的特质和涵义,哲学史界至今仍未取得大体一致的看法。究其原因,除了《老子》书年代久远,语言古奥以外,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用先验的框架去任意裁剪的公式化倾向,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以笔者之见,老子的“道”应属于一个带有模糊性特点

    1987年04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试论老庄思想对僧肇的影响

    刘国梁;

    <正> 僧肇为什么能接受老庄思想去发展佛教呢?首先是因为僧肇在少年时就受到了老庄思想的影响。据《高僧传》卷六《僧肇传》记载,僧肇少年时即通经史,尤喜老庄。由于他“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乃

    1987年04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2 ]
  • 毛泽东对中庸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侯宪林;

    <正> 毛泽东指出:孔子生在二千多年以前,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伟大的人物。他思想中有积极的东西,也有消极的东西,只能当作历史遗产,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发扬。这个评价既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又指明了孔子研究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本文仅就《论语》提供

    1987年04期 88-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6 ]
  • 孟子学说的内在论证体系初探

    黄朴民;

    <正> “仁政”思想是孟子学说的核心。《孟子》一书开宗明义就是反对言利,提倡“仁义”:“王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全书出现“仁”字达157次之多。仁义作为孟子学说的出发点,落实到具体政治上便是“仁政”。研究者多将仁政视作孟子社会政治思想的

    1987年04期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6 ]
  •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基本内涵

    韩玉德;

    <正>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讲的那句“有教无类”的话,历二千余年为学者们谈论不衰,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其原因盖有二:其一,前代经师对这句话作了大量而又互相抵牾的训释,遂令后人各执一端,对“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的解释带上了很大的随意性。其二,

    1987年04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6 ]
  • 先秦儒家义利观小议

    徐克谦;

    <正> 先秦儒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是主张以“义”为重的。但却并未象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将义与利绝对对立起来,更没有以义来否定、压制人们对利的正当追求。先秦儒家承认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乃是人之本性的一个方面。孔子说:“富与贵,是人

    1987年04期 102-10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1 ]
  • 受动性活动和能动性活动与社会改革

    李鼎文;颜炳罡;

    <正> 人是社会的主体,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承担者,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们的活动既是受动性活动,又是能动性活动。人作为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体,通过自己的受动性活动和能动性活动同客体发生关系,创造历史,参与社会变革。这样,

    1987年04期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3 ]
  • 哲学的应用过程及其规律体系

    崔绪治;徐厚德;

    <正> 一、哲学的应用是一个客观过程哲学的应用是一个主客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应用主体是作为特殊系统存在的人,应用客体是包括“哲学理论”、“具体实际”、“哲学理论和具体实际相结合”三个子系统的大系

    1987年04期 108-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标准的质疑

    邢志第;

    <正> (一)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质的问题,是划分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哲学界公认的毋庸置疑的普通常识。然而,认真考查一下,这个结论的科学性却值得怀疑。众所周知,关于精神和自然界谁是本原的问题,是划分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1987年04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意识本质探新

    王同;

    <正> 从哲学本体论的意义上讲,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类属物质范畴,一类属意识范畴。物质和意识这两个概念,是对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最高哲学概括。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意识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入。但是,这种认识并没有终

    1987年04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9 ]
  • 教师职业劳动和道德的反思

    于超;魏训古;赵爱华;

    <正> 一、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认识教师职业劳动的社会价值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

    1987年04期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9 ]
  • 社会主义工资本质新探

    刘文烈;

    <正> 关于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现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工具书,说法不尽一致,但对社会主义工资的本质所作出的结论都是一致的,都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不是商品为前提,肯定社会主义工资本质上不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者为自己劳动的部分。这种观

    1987年04期 12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应当保持有限度的买方市场

    袁一堂;

    <正>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一直处于卖方市场,这不但会影响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物质技术基础的提高。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所决定着,我国的商品市场应该是买方市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

    1987年04期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7 ]
  • 我校聘请宫达非同志为兼职教授

    明开;

    <正> 六月十二日,我校隆重举行了聘请宫达非同志为兼职教授的仪式。宫达非同志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现任外交部顾问,中国孔子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他在长期的外交活动中,卓有建树,不仅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在外交理论、国际政治理论等方面有渊博的学识。

    1987年04期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管子学刊》创刊

    <正> 经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批准,《管子学刊》于今年第三季度在淄博市创刊。《管子学刊》是研究《管子》及齐文化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该刊的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双百”方针,致力于《管子》其书、管仲其人乃至整个齐

    1987年04期 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