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陈志安

    为了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组织本院教师撰写了以下四篇文章。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加强物价管理,保证价格体系和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

    孔庆亮

    为了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组织本院教师撰写了以下四篇文章。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7 ]
  • 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开分的

    马立国

    为了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组织本院教师撰写了以下四篇文章。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浅谈经济体制改革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致性

    张瑞甫

    为了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我们组织本院教师撰写了以下四篇文章。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5 ]
  • 发展社会分工 促进商品生产——与赵惠明同志商榷

    秦庆武

    <正> 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由自给性、半自给性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变的过程中。在这个历史巨变中,研究如何发展社会分工,促进商品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分工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般前提和基础,这是早就解决了的一个理论问题,但赵惠明同志提出“社会分工起因于商品交换”的观点,①却把这个问题又弄得真伪难辨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是党中央根据中国国情所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它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克服过去那种重生产、轻流通的思想也是应当的,但我认为并不必要因此而把已被马克思所批判的斯密的“分工起因于交换”的观点重新加以肯定,这样会重新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我认为,就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来说,应当是社会分工引起和促进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又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促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打算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5 ]
  • 关于对外开放的几个问题

    利国

    <正> 中央提出对外开放政策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开放的情况怎样?成绩如何?存在什么问题?今后应当如何进一步搞好?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一谈。在党中央对外开放政策的指引下,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情况是很好的,成绩是很大的。(一) 通过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生产流通,搞活了国民经济。目前,我国已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同其中80多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的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2 ]
  • 范畴体系的逻辑基项

    孙显元

    <正> 一切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辩证逻辑的理论体系在内,都是范畴的逻辑体系。虽然这些体系各各特殊,但它们都有共同的特征和普遍的性质。为了提供建立科学理论范畴体系的共同原则,首先必须研究范畴体系的一般逻辑理论。例如,范畴体系的逻辑要素、逻辑结构、逻辑功能等,都应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一般说来,每一个范畴体系都有一个中心范畴,对其他范畴起着规定和影响的作用。这个中心范畴,就是这个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我们称它为逻辑基项。建立一个范畴体系,必须首先确定它的逻辑基项。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97 ]
  • 三类思维,三种逻辑

    丁长青

    <正> 概略地说,思维有三类,逻辑有三种:即,推理性思维的形式逻辑,集中性思维的辩证逻辑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逻辑。传统的形式逻辑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思维科学,在亚里士多德和欧氏几何那里就已定型。1847年布尔代数以来的数理逻辑只不过是它的稽密化、符号化。它的概念、判断、推理的总原则是思维同一律,即思维的一贯性。它把概念当作既成的、固定不变的思想单位使用,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9 ]
  • 论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内在结构

    张一兵

    <正> 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于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理解往往流于偏狭。在不少教科书和论文中,肯定范畴仅仅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概念,除去把它表述为“事物存在维持自身的方面”或“保守的方面”之外,就不再有其它任何更具体的规定了(并且这种理解通常还是从五十年代苏联教科书中遗留下来的)。在今天看来,这个表述显然已经是不够了。本文将对唯物辩证法肯定范畴的真实规定作出一些新的探讨,与大家共同研究。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1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质疑

    王景玉

    <正> 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在谈到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时,往往用“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来表述。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也就是说,世界上绝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既找不到两片绝对相同的树叶,也找不到两个绝对相同的指纹。因此,任何事物都有和其他事物不同的特点,即都有自己的个性,以区别于他事物。但是反过来说,任何事物不管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9 ]
  • 孔子在封建社会前期政治地位的变化

    李启谦 ,黄金山

    <正> 孔子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人物,其社会影响和政治地位在其生前死后是不断变化的。它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有这种变化?从中又能看出些什么样的问题呢?本文就封建社会前期(春秋末至东汉末)这方面的问题,谈点看法。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影响逐步扩大孔子活着的时候,曾受到过围攻和讽刺,但也曾受到很多人的称赞和尊崇。如他的弟子颜回称颂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2 ]
  • 略论孔子思想体系的矛盾性

    陈卫平

    <正> 对孔子思想的评论,众说纷纭,各执一词。有的说孔子思想是唯物的、进步的;有的认为孔子思想是唯心的、保守的;而所依据的材料几乎都是一部《论语》。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从方法论上讲,就是把孔子的思想看作是绝对纯粹的:要么是这,要么是那。其实,一个古代哲学家的思想常常是充满矛盾的。如果我们认识到孔子的思想体系的矛盾性,那么,也许就能避免依据共同的资料得出相反的结论。本文即从孔子的政治观、天道观、伦理观和认识论等方面来分析他的思想体系的矛盾性。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 儒、道学派同源说

    徐西华

    <正> 已故的蒙文通先生曾在《周秦学术流派的试探》一文中,把先秦文化分为三种类型,而“仁义”是分水岭:“我才深信孟子说的‘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原来不是偶然举出的几部书。晚周文化本有三个不同的系统。”“大概三晋人说历史人物都是功利主义者,而齐鲁人看历史人物多是圣贤,楚同人看历史人物都非常神圣。”“所以儒墨尽管不同,但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却完全相同,他们都大讲‘仁义’也相同。从这里初步看出,‘仁义’是这三方面很明显的分界线。东方人都谈‘仁义’,北方人就反对‘仁义’,说‘仁义’‘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大的意思,认为这是大而无当的。南方人也反对‘仁’,把‘仁义’看得很渺小,不如道德崇高。”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释“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

    金德建

    <正> 孔子高徒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论语·子张》)。何晏于《集解》谓:“小道,谓异端”。清人焦循《论语补疏》说:“圣人一贯,则其道大;异端执一,则其道小。故小道为异端。”《论语·为政》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子夏却不同寻常,欣赏这些“小道”,认为有“可观”之处。子夏有这样的见解,却又自相矛盾地说:“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令人顿觉圆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2 ]
  • 论孔子的“无为”思想

    蔡世骥

    <正> “无为”是老子学说的重要内容,在孔子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但后者却未受到人们重视。这主要是因为“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就是“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下引《论语》只注篇名),然而它的精神,却渗透在孔子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在孔子的心目中,尧舜的形象是极为崇高的。如《雍也》云:“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子从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也不以仁圣自居,却推尊尧舜能达到仁圣的境界。孔子如此推崇尧舜,又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可见孔子对“无为而治”也是崇尚的。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 “野合”小释

    刘奉光 ,于敬德

    <正> 《史记·孔子世家》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历代经学家感到颇为费解,故众说纷纭,有“野合”谓不合礼仪之说(见该文注释《索隐》条),有男子婚过六十四皆为“野合”之说(见该文注释《正义》条),今人又有“野合”为强奸之说等等。其实,“野合”在孔子时代的意义就是野外结合、配合。《左传·定公十年》记载:齐鲁会盟于祝其,齐侯将宴享鲁公,孔子为相,辞谢说:“嘉乐不野台……饷而既具,是弃礼也”。“嘉乐”,晋杜预注为“钟磬也”,修订本《词源》释为钟鼓之乐。唐孔颖达疏曰:“不野合者,谓享燕正礼当设于宫内,不得违礼而行,妄作于野耳”。显然,“野合”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5 ]
  • 孔子出身解

    骆承烈

    <正> 颜征在是春秋末年郰邑大夫叔梁纥的妻子,孔子的母亲。叔梁纥本为宋国贵族,当时是一个以武力致仕的小奴隶主。《左传》襄公十年和十七年两次记他在战争中立过功。他解甲时,已六十多岁。据《孔子家语》记载:“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征在,从父命为婚”。按当地的习惯,九女均不能继嗣,病足的儿子也“不任继嗣”,于是便要再娶。《家语》中又有颜氏小女自愿嫁给他的记载。后世的《孔庭摘要》亦有“颜氏幼女名征在,生而有贤德,愿应其求”之说。也有的书上记载“颜氏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7 ]
  • 再谈环渊——答吴光同志

    周立升

    <正> 吴光同志之大作——《稷下道家三辨》(载《齐鲁学刊》1984年第2期,以下简称《三辨》)中的一辨是对拙作《环渊考辨》(同上,1983年第3期)作正辨的,读后受益非浅,然而对其基本论点,仍有不少疑惑处,今作“再谈”,复陈鄙见,伫候吴同志明教。(一)关于“姓名”吴光同志对环渊作正辨的重点是范蜎是否即环渊。他提出三条证据证明范蜎决非环渊:“第一,姓名不合。按古字通假之例及前人考证,环乃蠉之坏字,蠉、蜎可通,故范环、范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7 ]
  • 稷下先生内有无墨者

    龚维英

    <正> 战国时,田齐设立稷下学宫,各派学者鹿麅集稷下。“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史记·田齐世家》)齐王对稷下先生“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史记·孟荀列传》)。稷下先生的顶峰数字相当惊人。司马迁说:“(齐)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田齐世家》)上面说的驺衍等七十六人是其中的佼佼者。据今人钩稽辨析,“稷下学宫的学者分别属于儒、道、黄老、阴阳、名辨、纵横、兵等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7 ]
  • 邹衍及其学说简论

    赵玉瑾

    <正> 一、邹衍及其学派著作邹衍,齐国人,生年后于孟轲,与公孙龙同时。在稷下学宫“学黄老道德之术”,以专修阴阳五行学说为长,是一位权威学者,列上大夫之位。据司马迁记载:“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田齐世家》)又“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孟荀列传》),积极为齐王兼并天下而筹策。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0 ]
  • 孔子击磬处

    耿玉儒

    <正> 据乾隆版《汲县志》载,孔子击磬处在河南省汲县城南里许。《史记》载孔子过卫受挫,击磬抒志(照片四),相传其址乃碑碣不绝。乾隆十五年南巡过此,御书“孔子击磬处”并诗云:“荷蒉人过识有心,既讥揭浅厉于深,知其一未知其二,玉振金声冠古今”,后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2 ]
  • 田骈述论

    苗润田

    <正> 一、田骈的事迹与《田子》书田骈,齐国人,因齐之田氏出于陈,故又称陈骈。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确考,大约为公元前三五五年——二八○年。他是齐宣王、齐闵王时期著名的稷下先生,也是先秦学术史上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宣王时,田骈在稷下学宫已负盛名,与邹衍、淳于髡、接子、慎到、环渊等七十六人居稷下,被宣王“赐列弟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至齐闵王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2 ]
  • 试论荀子和淳于髡的师承关系

    蔡德贵

    <正>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稷下学宫的殿军大师。他的哲学思想是先秦哲学的最高成就,这与他受学于稷下,发育于稷下,成熟于稷下不无关联。而淳于髡在稷下学宫中属于元老式人物,在威王初期就知名于世,是稷下先生中唯一被汉代人称为博士的人。他的活动主要在齐威、宣二世,即前356年到前302年之间。据考证,他是稷下学宫早、中期的领袖。荀子则于学宫中、晚期,“三为祭酒”,“最为老师”,其活动主要是在齐宣、緍、襄、王建四世,即前313年到前238年之间。荀子和淳于髡是否有什么师承关系呢?这是学术界无人问津的。我们认为,荀、淳之间确实有师承关系。这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考察。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40 ]
  • 淳于髡著《晏子春秋》考

    吕斌

    <正> 《晏子春秋》汉司马迁、王充认为是晏婴所撰,隋、唐书《经籍志》亦题作者为晏婴。唐柳宗元则认为是“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引起人们对其学派归属、成书年代及作者问题的争论,至今未能解决。我认为,《晏》的作者当是战国中期齐之稷下先生淳于髡。谨考说如下。一、《晏》成书在战国中期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59 ]
  • 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探源

    杜蒸民

    <正> 李大钊早期哲学思想,是指他在1918年下半年,转向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思想。这时,他“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振翰荦荦,发为感慨悲歌之篇,其造意树义,一以民生为念,阐扬先哲贻德为急”,写出了许多光辉的哲学政治论文。这些论文,闪烁着有辩证法因素的唯物论和进化论思想,唯民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奋发前进的“青春”人生观,达到了相当的历史高度,是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4 ]
  • 从《春秋左传》看春秋时代的城市

    刘浦江

    <正> 春秋时代,诸侯百国群起争雄,战争不断发生,为了防御而竞相筑城建郭。仅见于《春秋左传》的筑城之举就达六十八次,其中六十三次是建筑新城,可见春秋时期城市发展之快。当时,城有都和邑之分,《左》庄二十八年曰:“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左传》所记载的建城事,绝大多数是“都”。对于城市建设的规模,西周时已有具体的规定。《左》隐元年曰:“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9 ]
  • 黑格尔美论再探

    刘伟林

    <正> 我在一篇论及马克思恩格斯美学思想和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承传关系的文章中,曾经谈到过黑格尔的美论问题。文章写完以后,总觉意犹未尽,深感现再作进一步研讨。对黑格尔美论的不同评价,首先集中在对他的美的定义的分歧看法上,有的同志把黑格尔美的定义概括为:“美是理念”,我以为是不确切的。实际上,黑格尔在《美学》中曾经批评了“理念论”的创始人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论点,并提出了他的著名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4 ]
  • 对音乐“不确定性”的探讨

    阎厚今

    <正> 重视音乐自身规律的研究,寻找打开音乐艺术特殊性迷宫的钥匙,是一件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但是,认为表现确定的情感完全不是音乐艺术的职能,并视“不确定性”为音乐艺术特殊性之所在,不但没有阐明音乐的自身特点,反而又给音乐蒙上了一层雾霭。但要断定“不确定性”是音乐的自身特性而不是其他艺术的特性,那就不仅要对音乐,还要对其他有关艺术进行具体分析,不这样做,就无法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可是,在那些将“不确定性”视为音乐自身特性的文章里,看不到这样的分析。我以为这种就音乐论音乐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0 ]
  • 论散文的和谐美

    范培松

    <正> 美的东西,常同和谐有关。散文美不美,也要看它是否达到了和谐。和谐和冲突相互相成,不可分割。黑格尔说,各种因素之中的协调一致的统一,就是和谐。他把“冲突”的概念提到美学领域中来,提出艺术家应当把人物放在具有冲突的情景中描写,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斯大林也说过:“生活是一幅不断破坏和创造的图画。”阐明了冲突和和谐的辩证关系。和谐是冲突的结果,和谐的本身蕴含着冲突。散文的和谐,也离不开冲突。无冲突即无和谐。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6 ]
  • 试谈严文井的童话理论及创作

    任耀云

    <正> 著名老作家严文井是我国现代童话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童话,思想深邃,意境隽永,富有深刻的哲理、浓郁的诗情和孩子式的幻想,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著名作家沈从文曾赞其为“风格家”。他的童话创作的独特风格,是同他对童话理论的精湛见解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形成的。为了探求严文井在童话创作上成功的原困,有必要对他的童话理论作一番初步的研讨。严文井的童话理论首要一个观点是,注重童话的思想教育作用,把培养儿童们的科学世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3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 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述评

    张兵

    <正> 我国的古代文论研究,起步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在西方文艺理论的影响下,陈钟凡先生首先涉足这一领域,于一九二七年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尽管此书仅七万余言,然其开拓之功是不可抹煞的。稍后,郭绍虞先生在一九三四年和一九四七年分别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册,初步奠定了“文学批评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其间,还有朱东润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以其简明与清晰的特色,在当时学术界独树一帜;方孝岳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按时代,分专题阐述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此外,还有朱维之先生的《中国文艺思潮史略》和傅庚生先生的《中国文学批评通论》,前者重在缕析“思潮”,后者实以“文理”取胜,但都缺少史的发展脉络。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7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1 ]
  • “兴”体流变考

    李湘

    <正> 关于“兴”法的研究,自汉而今,意见纷呈,莫衷一是。我对“兴”义之源提出过自己的看法,大意是:“兴”在《诗经》这部特定的诗集中,乃是以每个诗章的构思为基础,以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为步骤,从而造成意境和表达情思的一种方法。(立意)本文将据此进一步考察“兴”体之流变。《诗经》兴体之原型《诗经》的创作上自西周初下迄春秋中叶,历时五六百年,其“兴”体原型当有历史流变,这是考察它的特点应有的一个立论前提。由于诗三百的搜集整理历时弥久,目前很难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7 ]
  • 《红楼梦》——“有岔路的花园”

    王宜山

    <正> 阿根廷当代杰出的作家博格斯,在他所著的短篇小说《有岔路的花园》中,假想了一位学识渊博的中国作家崔鹏,化费了十三年的时间潜心撰写了一部神秘的小说。这部小说表面看来“支离破碎,语无伦次”,“只是一大堆自相矛盾的未定稿”,因此被称为“迷宫”,又被称为“有岔路的花园”。然而,实际上,这却是一部精心构思的奇书:“一般小说里的人物,每遇到可供挑选的方案,总是选择其中一个,而舍弃其他;而崔鹏小说里的人物,却是几个方案都用上,这样他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将来,各种不同的时间,而这些不同的将来时间,又继续扩散和分出岔路。……在崔鹏的著作里,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一齐出现,而每个结果又是其他岔路的起点,有时这个迷宫的路都汇聚到一点……”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4 ]
  • 说“学”字的两个新义项

    赵传仁

    <正> “学”字《尔雅》收列了一个义项,《说文解字》收列了两个义项,《广雅》收列了四个义项,《中华大字典》收列九个义项。据笔者所知还有两个义项为古今所有辞书所漏收。一、“学”有象、如、类似、比拟义。这个意义自南北朝至明清的许多作家都使用过,常和“如”“似”“同”“方”“比”“类”等同义词相对成文。今举例如下。①与“如”相对成文。南朝梁何逊《与虞记室诸人咏扇》诗:“如琏信非玷,学月但为轮。”意思是说团扇象珪的圆头又象团团的明月。唐武平一《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诗: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7 ]
  • 运用“古今联系法”教活文言文

    王建伦

    <正>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具有变异性,同对,任何民族语言的发展又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具有明显的遗传性。汉语,从古至今历经沧桑。作为古汉语的书面形式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变化,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有同也有异。比较异同可知:继承和联系是主要的,发展和变化是次要的,就是说同大异小。古今汉语的相同之处,学生容易接受,感到困难不大,而对相异之处,就因为陌生而感到棘手了。这,正是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1985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