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资本论》始点商品新探

    马卫刚

    <正>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规定了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逻辑起点(即商品)。对这里的商品,学术界有的认为是简单商品,有的认为是抽象的资本主义商品,还有的认为是指商品一般(或私有制条件下的商品一般)。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而且有的离开了《资本论》本身的研究对象去讲《资本论》逻辑起点,这种方法也不妥当。只有从《资本论》特定的研究对象出发,从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辩证性质出发,从《资本论》的科学抽象法以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这种商品的真正性质及其含义。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5 ]
  • 试论先秦诸子书的辨伪

    艾力农

    <正> 研究思想史、哲学史的人们都懂得,必须首先掌握充分的历史资料,这是研究问题的前提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7页)毛泽东同志也说:我们“应当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事物出发,从中引出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为此目的,就要像马克思所说的详细地占有材料,加以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99—800页)哲学史的资料,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5 ]
  • 论孙膑的对策论和辩证法

    周瀚光

    <正> 孙膑是战国时代卓越的军事家、思想家。他在任齐国军师期间,围魏救赵、添卒减灶、伏兵马陵、智擒庞涓,在我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十分壮观的一页,而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精彩的军事辩证法观点,又为人类思维认识的宝库提供了新的养料。不仅如此,他甚至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有重要的贡献。梁宗巨《世界数学史简编》称:“查阅历史,对策论的始祖却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学家孙膑”。这个说法并不夸张。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3 ]
  • 论孔子天命观的伦理性质

    赵吉惠

    <正> 孔子天命观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近代以来或曰其为“宿命论”,或曰其为“宗教观”,或曰其为“人格神”,均未得其实也。近年又有视之为“自然的发展规律”者,亦未尽得其真义也。笔者以为,孔子的“天命观”反映了不同于殷周时代的新的天人关系,具有自然的意义,更包含着伦理的性质。一、孔子“天命”思想的历史继承性先周时代,“夏道尊命,殷人尊神。”(《礼记·表纪》)举国凡有大事,莫不问天行卜。夏启伐有扈氏,谓“今予维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商汤伐夏桀,则曰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4 ]
  • 试论孔子的大一统思想

    吕立琢

    <正> 一、孔子所处的时代及其大一统思想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剧烈的社会大动荡的时代。在孔子出生的前前后后,连续发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变乱:有诸侯国君臣越礼犯上的,有臣子杀国君的,有儿子杀父亲的,等等。统治阶级内部的自相残杀,你争我夺,使广大农奴吃尽了苦头。据《左传》记载,当时“民参其力,二入于公”(《昭公三年》);“宫室日更,淫乐不违”(《昭公二十一年》)。农奴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多次起来反抗,而农奴主则对之进行血腥镇压。齐相晏婴曾对晋叔向说,齐公室动辄施行刖足之刑,结果“国都诸市,履贱踊贵。”(《昭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2 ]
  • 略谈孔子的“复礼”和“爱人”

    罗祖基 ,涂克

    <正>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对于“仁”,孔子作过多种解释,但最能说明孔子仁学本质的,是他提出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这两个命题。为了探讨“仁”的本质,特对上述两个命题进行剖析。一、什么是孔子所认为的礼之本“克己复礼为仁”这个命题源出于《论语·颜渊》篇,是孔子对其得意弟子颜渊的答问。后来,这一命题成为人们引起争论的议题。争论的中心是“礼”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只有弄清这一问题才能理解“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也才能对“仁”的本质作出符合事实和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4 ]
  • 也谈“束脩”不是学费

    江浦

    <正> 孔子,举世闻名的大教育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私人办学最有成就的人。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三千”之数,虽不无夸大,但孔子学生很多却是无可置疑的。私人办学,规模初具,其教育经费是从哪里来的呢?这确是研究孔子教育事业极关重要的问题。许多研究者,因《论语·述而》有“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一句话,就把“束脩”当作孔子收纳的学费。郭沫若《十批判书·孔墨的批判》上说:“他是‘有教无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孟子人性思想简议

    王其俊

    <正> 孟子主张人性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以下只注篇名)这种“性善论”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其一指人的情欲本能,即自然属性。“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尽心下》)声色臭味之欲,是人生而具有的本能。其二指仁义礼智等伦理之性,即社会属性。这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准。“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滕文公下》)其三指发挥“心思”的作用,探求、扩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9 ]
  • 孔门弟子研究资料(选载)

    <正> (一)颜回(下) 29.6 传书或言: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昌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日:“若见吴昌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正之,因与俱下。下而颜渊发白齿落,遂以病死。盖以精神不能若孔子,强力自极,精华竭尽,故早夭死。世俗闻之,皆以为然。如实论之,殆虚言也。案论语之文,不见此言。考六经之传,亦无此语。夫颜渊能见千里之外,与圣人同,孔子诸子何讳不言?盖人目之所见,不过十里。过此不见,非所明察,远也。传曰:“太山之高巍然,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98 ]
  • 瞿秋白与首次国共合作

    陈铁健

    <正> 发生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中国人民大革命高潮,以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大政党的携手合作为肇端。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次国共合作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瞿秋白就是其中一位功绩卓著的代表。积极的开拓者1923年1月13日,24岁的瞿秋白结束了旅居莫斯科的生活,回到中国。离别了两年的北京,给这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第一眼印象:中国依然是帝国主义和军阀统治下的“狗彘食人的中国”;“中国政府原来是‘率兽食人’的政府,谄媚欧美帝国主义,以屠杀中国平民劳动者为己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64 ]
  • 关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的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

    陈荣勋 ,杨勤为 ,袁之舜

    <正> 毛泽东同志1925年12月在《革命》半月刊上首次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一文是否有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近年来有人持怀疑态度,认为原文没有明确提出和闸发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或认为这一问题是1951年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修改增加的。我们不同意该说,并认为这个问题的讨论,不仅关系着《分析》的价值和地位以及对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的评价,而且关系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问题至为重要,不可不辩论清楚。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5 ]
  • “辽城”问题商榷

    李锡厚

    <正> 近年来,陈述先生在辽史研究上多次提出契丹人曾在长城以南建立自己的聚居点“辽城”。他说:“辽代,通过各种方式,把长城以南的人带到北边的草地,在草地上建汉城;同时,也派草地上的人们来长城以南营建聚居点和辽城。”①辽代契丹境内曾经建立过汉城,用以安置流落至草原上的汉人。此事见于《新五代史·四夷附录》记载。四十多年前姚从吾先生又曾在《国学季刊》第五卷第一号上发表《说阿保机时代的汉城》,引证大量史实辨明“汉城在辽初的正解实在是一个类名,即是‘汉人居住的城’而不仅是一个地名”。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8 ]
  • 新州马头考

    徐建华

    <正> 1275年,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随其父、叔来华,并在中国游历多年,对所游地区的经济、文化、风俗民情有相当的了解。回国后著《马可波罗行记》(以下简称《行记》)一书,其中提到新州马头(Cinguymatu),此处指当今何地,旧说不一,故试作考辨。《行记》列有《新州马头》一节,冯承均注曰:“此地旧考作济宁,似近真相。然沙氏独以之为东平路,谓新州为须朐,马头为马踏湖,缘诸写本中亦有写Singuymatu作singuymata者也……。”沙氏,即沙海昂,原籍法国,清末入中国籍。其说牵强,不足为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3 ]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

    黄尊严

    <正> (一)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山东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就曾派出大批特务到威海、荣成等地刺探军事、经济情报,测绘地图等,为其侵略山东做了准备。甲午战争时期,便直接出兵侵占威海,《马关条约》签订后,还以等待清政府偿清赔款为借口,驻兵威海达三年之久。后来由于德、英等帝国主义列强对山东的瓜分和角逐以及威海人民连年不断的反抗斗争,迫使当时尚以攫取我国东北作为首要目标的日本不得不从威海撤军,但此后它对山东的经济侵略却大大加强了。据《胶澳志》记载,从1901年起,日本商人就已进入山东开始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2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12 ]
  • 试评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

    杨斌

    <正> 丘吉尔的“巴尔干方案”,是英国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推行地中海战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个方棠,英、美、办三国在“二战”中曾展开过激烈的斗争;战后,人们亦有种种不同的看法,迄今争论不休。对此究竟应当怎样看?本文试作初步探讨。(一) 一九四三年,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正朝着有利于盟国的方向迅速地发展着。在欧洲战场,苏联红军的反攻和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垮台,极大地打击了德国的法西斯统治。战争的主动权已经牢牢掌握在盟国的手中,加速德国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了。因此同年十一月,盟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9 ]
  • 马克思恩格斯对《济金根》批评意见之管见

    姚鹤鸣

    <正> 一在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写给拉萨尔的两封关于《济金根》剧本的批评信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讨论。其一:不少研究者从历史真实这个角度来解释革命导师对拉萨尔的批评,即强调革命导师对济金根这个历史人物悲剧所作的精辟论述,而忽略对“济金根”这个艺术形象所作的正确评价。个别文章如《济金根辨》虽然提到“历史上的济金根”和“拉萨尔的济金根”这两个概念,但在论述“济金根能否成为悲剧的主角”上,仍是就历史人物来谈的。其二:关于这两封信的内容,上述研究者又都认为两位导师虽然“事先并没有交换过意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5 ]
  • 古典主义艺术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比较

    栾贻信 ,贾炳棣

    <正> 对艺术典型的研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逻辑的,一种是历史的。本文主要通过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典型的比较,揭示不同历史形态艺术典型的本质和特点。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典型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艺术。前者指广义的古代艺术,后者则主要指近代艺术。古典主义艺术塑造形象倾向于类型性,追求和谐统一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则倾向于个性化典型,表现为崇高不和谐美。所谓类型性是指某一类人的代表,是一种经验普遍性的提炼和概括。它表现在两方面:就典型所具有的客观真实性来说,它是同类人物量的普遍性的概括;从凡是典型都是有某种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6 ]
  • 释“劳动生产出美”

    郭化民 ,徐尚祯

    <正> 美的本质是个老大难问题,但马克思已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对它的属性作出回答。曾有人说“美还是一个‘X’”,是个“理论之谜”。这是不妥的。本文仅就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这一命题,结合巴甫洛夫学说,试作如下浅释。马克思关于劳动生产了美的理论,是从研究人的本质开始的。人的主观创造作用,首先表现在他的思想意识的能动性上。没有思想意识的能动性,就谈不到人在实践中的创造作用。关于人的本质,他是这样说的: “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的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2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 论“形似”与“神似”

    黄广华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4 ]
  • 《文心雕龙》的文学观念及今人的研究方法

    毛庆其

    <正> 刘勰的《文心雕龙》,现在通行的说法是部文学理论著作,三十年代则称为“开吾国文学批评之先河”,意思差不多,都是指文学批评或文学论著。但它在古代属于集部中“诗文评”项下。按经、史、子、集的传统,应该是广义诗文评著,与今日之文学理论或文学批评,概念并不完全相合。书目内容的性质同研究的方法关系极大。所以,为了深入地更好地研究这部“体大虑周”的著作,我以为先搞清楚刘勰此书中的文学观念的内容是必要的。刘勰的文学概念是广义的言文,这是没有问题的。其原因不只秦汉时没有很纯粹的文学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59 ]
  • 陈子龙词学观初论

    王英志

    <正> 陈子龙(字卧子,号大樽),“诗轶三唐”,词居明代“第一”,诗风“高华雄浑”,词风却“以婉约为正”,诗庄词媚,风貌迥异。欲解其因,当知其词学观之宗旨。一子龙词学观主要见于有关书文序论。其首要观点便是认为词体有盛衰不可倒转:“词者,乐府之衰变,而歌曲之将启也;然就其体制,厥有盛衰”。并详其说曰:“自金陵二主以至靖康,代有作者:或秾纤婉丽,极哀艳之情;或流畅澹逸,穷盼倩之趣;然皆境由情生,辞随意启,天机偶发,元音自成,繁促之中,尚存高浑,斯为最盛也。南渡以还,此声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11 ]
  • 论解放前现代汉语修辞学的发展

    宗廷虎

    <正> 解放前五十年,我国现代汉语修辞学,主要是在西洋和日本修辞学的影响下建立的。清朝末年,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我国。当时,一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或出国,或在国内努力学习新学,传播新学。随着参照西文文法写成的我国第一部现代文法专著《马氏文通》的诞生,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著作不久也相继问世。我们看到的最早的修辞学著作,是1905年出版的汤振常的《修词学教科书》和龙伯纯的《文字发凡·修辞》卷。我国现代汉语修辞学大致经过了草创时期、趋向成熟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7 ]
  • 毛宗岗评改《三国演义》之我见

    杜贵晨

    <正> 对毛宗岗评改的《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毛本”),建国以来多数同志对其中的封建正统思想是贬抑的。近年更有人说毛本从思想到艺术“基本上是失败的”。然而,毛本问世以前,《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其中有著名的“嘉靖本”,还有李卓吾的浮点;及毛本出,“一切旧本乃不复行”,历三百年而不衰,这不是很值得研究的吗?笔者以为,对毛本的封建正统思想要作具体的历史分析,毛本所以得到持久而广泛的流行,其思想和艺术方面皆有可足称道者。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五凤刻石”刻文小考

    放客

    <正> 在曲阜孔庙东庑碑林中,北起第二石座上有一块西汉刻石,阴刻“五凤二年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十三个字。这就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五凤刻石”。最早发现并考证这块刻石的是金开州刺史高德曼卿。《销夏记》云:五风刻石系“金章宗明昌二年诏修阙里孔庙,于灵光殿基南三十步日太子钓鱼池取池石充用,土中偶得。”高当时为提控修庙朝散大夫,所以他得以最先看见和考略这块刻石。他摩勒于刻石之右的考略结果云:“‘五凤二年’者,宣帝时号也;‘鲁卅四年六月四日成’者,以《汉书》考之,乃馀孙孝王之时西汉时号也。”此后,明朝的赵崡,清朝的王昶、翁方刚等,对刻石皆撰考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消极现象——学习乔木同志《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的一点体会

    徐世钦

    <正> 胡乔木同志在其《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的第四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正确解释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现象,批评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错误,说理透辟,批评中肯,使人有耳目全新之感。当代最引人注目的伟大事件,就是我们这样一个曾经受尽帝国主义压迫和掠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中国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我们党的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是我们党和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4 ]
  • 论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

    张明 ,权锡鉴

    <正> 真理和谬误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对范畴的辩证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长期以来,哲学界围绕着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关系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争论的焦点在于真理与谬误是否相互包含。持否定意见者认为,真理与谬误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的界限是分明的,如果认为真理与谬误相互包含,那就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从而走向了相对主义。我们认为,真理与谬误作为认识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范畴,其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本质属性是不容否定的。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4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8 ]
  • 真理与主体

    刘忠世

    <正> 一关于真理的定义,一般认为,“真理就是人们的认识、意识中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符合的内容。”再进一步的解释是,“真理或客观真理”,“是包含在人类认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第363页)。与上述对真理的解释中的某些问题有关,在一些同志的论述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推论:因为真理就是客观真理,而客观真理是人的认识中那些不依赖于主体、人和人类的内容,所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

    孟庆仁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类事物——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也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灵魂和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在古希腊罗马,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有的哲学家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数”、“理念”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这时精神和物质的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1 ]
  • 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主体能动性的思想

    武真

    <正> 什么是主体能动性?简单地说,就是人的能动性。它指人们的思想和行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就是指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这个“人”,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自然的人。它是现实的、社会的,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是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它不以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客观实在。它是进入人的活动领域从而同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1 ]
  • 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表述一致

    李匡夫

    <正> 斯大林关于生产关系的定义在马克思著作中找不到相似的表述,似乎已成定论,但是,只要深入马克思的理论宝库认真加以探索,便可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斯大林的定义不但反映了马克思在此问题上的一贯观点,而且在马克思著作中还有斯大林定义的原型的表述。请看《资本论》第三卷第七篇第五十一章。马克思说;“可见,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的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以及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互相所处的关系

    1984年03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