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试论张海迪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

    欧阳茂森

    <正> 张海迪是一个高位截瘫的残废青年,但在她病弱的身上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闪烁出璀璨的生命火花。人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支持着她,使她具有如此巨大的勇气和神奇的力量?通过学习张海迪的事迹,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因为她树立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真正懂得了人生的价值,才使她能够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地搏击,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不遗余力地奉献,在知识的海洋里如饥似渴地求索,终于踏出了一条人生的康庄大道。因此,探讨张海迪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是很有意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人生观的形成,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张海迪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形成,自然也离不开她所

    1983年04期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
  • “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是唯心辩证法的命题——答张明同志

    庞长富

    <正> 张明同志在一九八三年第一期《齐鲁学刊》上发表了《应当正确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文(以下简称张文),对我的拙见——“物质与意识不是对立的统一”,提出完全不同的意见,这是很值得欢迎的。可以肯定,这种公开的讨论,对澄清理论观点上的是非,是极为有益的。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反复认真拜读张文以后,觉得它的基本观点,特别是“当人类社会产生之后,……自然界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即自然界不再作独立之物存在着”等提法,在理论上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对张文的观点及其对我的批评很有答复和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以便再次就教于张明同志及其他关心这一讨论的同志们。

    1983年04期 5-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7 ]
  • 再论要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对庞长富同志答辩的回答

    张明

    <正> 拙文《要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在《齐鲁学刊》发表后,有幸得到庞长富同志的回答。他的《“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统一”是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命题——答张明同志》一文(以下简称《答文》),对我颇多启发,但对其中的许多观点,仍觉有再商榷的必要。我想,这种开诚布公的、同志式的讨论,对于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是会有裨益的。《答文》否认物质与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持的基本观点就是:“什么是‘对立的统一’?根据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对立的统一’的重要含意之一就是矛盾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着的另一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孤立地存在着,即失去一方,它方就同时失去了自己存在的条件。”(以下凡引《答文》,不再注明出处)他接着说:

    1983年04期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下载次数:2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2 ]
  • 试论人性的变化发展

    刘忠世

    <正> 马克思有句名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8页)对此,有些论者在理解上往往只注意到“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句,而忽视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在其现实性上”这一重要规定,因而导致了脱离人的实践活动静止地看待人的本质、人性的现象,从而也就无法正确说明人的本质、人性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本文试图结合对马克思这个定义的粗浅理解,对这一问题谈点看法。一、人性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它包含着丰富而又具体的内容。人的本质,就其与人性的关系方面来看,它是对人性的概括与抽象。这是我们对马克思给人的本质所下的定

    1983年04期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5 ]
  • 孔孟学研究

    佘树声 ,杨佐仁 ,郭墨兰 ,刘玉明

    <正> 研究孔子思想的前提,在于尊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既应避免随意剪裁,也应避免标签贴封。这样糟粕与精华才能真实地而不是虚假地显现于读者之前。由于孔子思想是这样的博大,对历史文化的影响是这样的深广,牵动的社会关系是这样的复杂,因而在孔子研究上的仁智互见、正误杂陈,当在情理之中。一、孔子人性论的哲学特征在孔子以前的我国思想家中,虽然也有关于人性的片断论述,然而真正为人性论奠定理论基础的,是孔子的这一重要命题的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纵观我国古代三大人性论学派: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告子的性无善恶论,他们的学说不仅都是从孔子的人性理论中衍生出来,而且无论就其理论体系本身的科学价值看,还是从其对历史的支配与影响上看,都是难能与孔子的人性论相比拟的。他们的共同缺陷是将人性的派生形态(或善或恶或善恶互见),当作本原性的人性了。再者,他们虽然都

    1983年04期 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5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1 ]
  • 论张载的“神”

    马序

    <正> 张载哲学基本属性是气一元论唯物主义,还是二无论?关键是弄清楚其“神”范畴及它与“气”范畴的关系。一、“神”不是“清气”一些论者认为“神”就是清气。他们的根据是张载说过的:“太虚无形,气之本体”, 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其实,张载这里讲的“清”,不是指“清气”而言的名词,而是指“清通”而言的形容词,即“清通不可象为神”。张载还说:“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以上《张载集·太和篇》,以下只注篇名)“推而行之存乎通。”(《神化篇》)由此可见,“清通”是形容运动变化,说的是气澄清就能感应变化无所不通。这种感应变化的态势叫做“神”。所以,“神”不是清气,而是气的功能。如张载所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鬼神屈伸之义。”(《神化

    1983年04期 33-38+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4 ]
  • 郑成功受抚述评

    刘德鸿

    <正> 郑成功是对内抗击清朝入侵者,对外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对其光辉业绩大书特书,进行表彰是理所应当的。但在众多的有关论著中,强调其悲壮激烈、石破天惊壮举的同时,忽略了他与清朝议抚和谈、虚于委蛇的方面,致使很多没有接触过原始资料的同志至今尚不知郑成功曾经接受过清朝招抚的史实。本文打算利用残存的清朝档案和其它有关史料,对这一问题作些阐述。一、和议与受抚一六四六年清军南下福建,郑成功父郑芝龙投降清朝时,郑成功“痛哭极谏”,芝龙不听。成功策动其叔鸿逵出面劝阻,亦无效。郑芝龙要成功与他一同降清,成功回答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父不听儿言,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他跑到孔

    1983年04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7 ]
  • 关于杨明斋生平事迹的调查

    余世诚

    <正> 杨明斋,是对于建党、建团作过很大贡献,在党的早期革命事业中做过许多有益工作的有名的共产党员。关于他的生平事迹,至今我们还知道得很少、很不清楚。现仅根据一些零星的回忆材料和我们初步的调研,整理出来,希望得到补充和指正。(1)杨明斋是山东省平度县人。李达、包惠僧、张国焘等在回忆录中都说杨明斋的祖籍是山东。但在山东何地?我们访问山东的早期党员黄秀珍(王辩)时,她告诉我们:杨是山东平度人。黄秀珍原籍山东诸城,与平度近邻。她一九二六年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与杨明斋相识。他们是同乡,在交往中甚是熟悉,由此得知杨的祖籍。我们按黄大姐提供的线索,曾三次赴平度县调查,在县委的领导下发现了不少杨明斋身世的材料。现已初步

    1983年04期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8 ]
  • 张国焘对知识分子干部的迫害

    邵中坚

    <正>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张国焘在鄂豫皖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推行了一条极“左”的机会主义路线,杀害了一大批红军指挥员和地方干部,尤其是杀害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使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川陕两个根据地遭到了重大损失。张国焘是一个野心家、阴谋家、叛徒、特务,一九三一年党的六届四中全会以后,被王明派到鄂豫皖根据地“改造”党,“改造”红军,推行所谓的“新路线”。张国焘到了鄂豫皖根据地后,全盘否定鄂豫皖根据地的成绩,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对这个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大加责难,借此进行改组,篡夺了领导大权。继而,张国焘便在根据地内部夸大敌情,进行“肃反”,大肆陷害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第一个被杀害的是“黄埔军校”毕业的红一军军长许继慎。许继慎同志一九二四年在周恩来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一九二六年任

    1983年04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0 ]
  • 解放战争后期的中国民主同盟

    姜平

    <正> 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是我国的一个以爱国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已有四十二年光荣历史的重要民主党派。民盟从成立之日起,就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与帮助,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抗日战争胜利后,民盟曾想与国共两党合作,通过和平斗争的方法,把中国改造成为一个“自由独立的民主国家”。一九四六年一月,民盟以中国第三大党的身份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并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经过激烈斗争,迫使国民党代表接受了在当时有利于人民的《和平建国纲领》等五项政协决议,但这些决议随即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撕毁。此后,民盟和中国共产党一道坚持政协决议,维护政协路线,抵制国民党召开的伪“国大”,否认伪“宪法”,拒绝参加伪“政府”,并反对美蒋反动派的一系列法西斯暴行。这就引起了国民党反

    1983年04期 55-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4 ]
  • 直立行走与从猿到人的过渡——与吴汝康教授商榷

    王广新

    <正> 直立行走是人类独具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在身体形态上使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动物相区别。那么,这一特征是在什么阶段形成的呢?古人类学家吴汝康教授认为,是在从猿到人过渡开始的时候形成的,他说:“古猿下地,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之后,确立了直立行走的姿势,向人的方向发展,开始从猿到人的过渡。”吴教授在他发表的其它文章中,还明确地把直立行走的确立作为从猿到人过渡阶段开始的标志。从目前所发现的古猿和古人类的化石材料来看,从变异的规律以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来看,吴教授的这一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首先,我们看古猿和古人类的化石材料。

    1983年04期 6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2 ]
  • 马克思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原理与美无关吗?

    马国雄

    <正> 在讨论美的本质和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所论述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关系问题时,有的同志断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美毫无关系,否定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个命题。他们认为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理论根据,不符合马克思的原话的意思。在他们的理由中有这样两点:一是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是以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为前提的。在私有制社会,人的感觉被私有制完全束缚住了,不能完全发挥人的感觉能力,不能认识物的本性。因此,那里只有异化,谈不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既然如此,所谓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便是虚空的了。二是马克思在《手稿》中虽然讲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但不是讲的美。这两个短语和美毫无关系。现在有人不但把美说成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而且居

    1983年04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1 ]
  • 敦煌变文三议

    宋洪志

    <正> 对于敦煌变文的艺术价值,历来众口一辞、交相赞誉。但是,在有关变文研究的一些问题上,人们的认识很不一致。本文拟就几个问题质疑并直陈浅见,以期得到指教。一、煞费推敲的“俗讲”多少年来,在“俗讲”这一名目上人们化费心血不少,然歧义甚众,误讹亦多。如: 1.“‘俗讲’则多佛经故事,加以演染而成。‘变文’即为‘俗讲’之话本,故其文中,多系事实。”(周绍良《敦煌变文汇录·叙》) 2.“到隋唐时代,封建帝王一再提倡佛教,寺院里的讲经更加盛行,并逐渐转向通俗化,出现了‘俗讲’这种形式。佛僧们……把佛理经义加以通俗的演绎,利用佛经散韵合体和民间的说唱形式进行演唱,这种俗讲的底本也是变文。”(张锡厚《敦煌文学》) 3.“变文最初是寺院里以通俗语言解说佛经故事的一种‘俗讲’……”(《中国古

    1983年04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6 ]
  • 一篇《长恨》有“风情”

    肖瑞峰

    <正> 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近年不少学者撰文作了新的有益探索,颇能给人以启发。然而,他们似乎没有充分重视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的评论,而这本来是可以给我们的探索以很大帮助的。白居易曾经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一诗中不无用意地告诉人们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有风情”三字实际上正是白居易自己对《长恨歌》主题所作的精辟概括和巧妙提示。因此,只要我们求得了“风情”的正确解释,随之也就求得了《长恨歌》的真实主题。那么,“风情”究竟是指什么呢?本文着重探讨的便是这一问题。“风情”是古代诗文中习用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它似乎有着不同的含义。李

    1983年04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8 ]
  • 《西游记》的激进思想和局限

    刘荫柏

    <正> 吴承恩的巨作《西游记》问世近四百年了,由于它具有进步的思想倾向,精湛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曲折而又神奇的情节,加以作者有时游戏笔墨,使“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因此,流传甚广,雅俗共赏,几乎成为无人不晓的作品。但是,又由于它是作者“用了他自己(或他那一个时代)的混淆佛道的思想”写成的,内容相当庞杂,所以惹动了汪憺漪、陈士斌、刘一明、张含章等人,写出“证道书”、“真诠”、“原旨”、“正旨”之类的诠释,或云讲道,或云劝学,或云谈禅,或以《易经》曲解,大索微言大义。他们用种种偏见掩没了小说的真实内容,埋葬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意图,把《西游记》的研究工作引向死胡同。在这部内容相当庞杂的伟大作品中,尽管作者偶或用游戏的笔法,每杂以解颐之言,并

    1983年04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0 ]
  • 茅盾前期论文学的社会功利

    赵耀堂

    <正> 五四时期,茅盾一步入文坛,就同“为艺术而艺术”的“超功利”观点划清界限,他抱着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崇高目的,积极提倡“为人生而艺术”——为革新思想而艺术,为滋养中华民族精神而艺术,为激励民气唤醒民众而艺术。他带着广阔而伟大的功利目的投入了新文学运动,起步便是一个进步的功利主义者。尽管他当时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但对新文学功利的看法,颇有独到之处,而且有较完整系统的认识。

    1983年04期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3 ]
  • 绘声绘色,娓娓动人——黄宗英散文的艺术特色

    刘景清

    <正> 六十年代以《小丫扛大旗》、《特别的姑娘》、《新沣伯》等作品誉满文坛的黄宗英,近几年来,创作激情有如山泉奔涌,接连发表了十多篇散文(包括报告文学)。这些作品,以它的艳丽色彩和独特风姿,争艳斗妍于散文园地,赢得了读者的注目与喜爱。散文,是文艺中的轻骑兵。它题材广阔,形式自由,笔墨多样,不拘一格。从一物之微到掀天巨浪,从感情的一星火花到知识的丰富海洋,从山川景物到人情世故,都可形诸笔端,创作出隽永动人的散文作品来。它跟现实生活保持着最广阔、最直接的联系。因此,散文的园地,也应该是更其多姿多采、绚丽夺目。浏览当代一些有成就的散文作家的作品,有的以思想精粹见长,有的以气势雄浑著称,有的以诗意浓郁取胜,有的以玲珑剔透怡人,有的以知识丰富独树一帜,……那么,黄宗英的散文创作的最突出的特点又是什么呢?

    1983年04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古汉语处动用法试谈

    张亦堂

    <正> 古汉语里有一类表示“把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活用词。它们的用法应当如何理解?当前,论者一般将属于前一种意思的视为使动用法,将属于后一种意思的视为意动用法。这种看法,笔者认为值得讨论。(一)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不是使动用法,而是处动用法对使动用法,论者的具体解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对其特点却有共同的认识,都认为用如使动的词不表示主语施行的动作或变化,而表示使宾语施行这种动作或发生这种变化。简言之,就是表示“使宾语怎么样行动或变化”的意思。这种认识符合‘使动’的特点,这里无须赘述。但是表示“把宾语怎么样”的活用词的特点是否也是如此,就得进行研究。因为如果如此,它是使动用法;否则,就不是。笔者认为不是如此。例如: ①乃使其从者衣褐……归璧于赵。(史记·廉蔺列传)

    1983年04期 9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