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学刊

QILU JOURNAL

  • “新”形而上学与左倾路线

    张明

    <正> 理论来源于实践,并不断地受到实践的检验。我们天天学习和宣传唯物主义辩证法,但实践证明,我们在许多方面所宣传的却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一是右的表现形式,同右倾机会主义相联系;一是左的表现形式,同左倾机会主义相联系。每当我们反对右的形式、批判右倾机会主义的时候,左的形式、左倾机会主义就会随之发展起来。多年来沉痛的教训,不能不使我们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左倾机会主义的理论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它能够冒充辩证法而被人们所接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认为右是立场问题,而“左”是方法问题。本文试图就形而上学的两种不同形式同政治路线的关系问题,谈一些粗浅看法。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6 ]
  • 论中国农业乌托邦主义

    林青山

    <正> 一关于中国的农业乌托邦主义思想的由来、实质、历史作用及其危害,是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马克思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所以,任何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等,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同过去的历史有着渊源关系的。乌托邦主义,或农业社会主义思想,同原始共产主义思想有着异化残余的关系。人们到了阶级社会,虽然离开无阶级社会已经有了一段遥远的历史,但由于广大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劳动群众,终日在死亡线上痛苦地挣扎着,很自然地会保留和复活原始共产主义时代的异化现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6 ]
  • 也谈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兼评《要分请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一文

    朱嘉明

    <正> 《齐鲁学刊》去年第1期刊载了刘蔚华同志的《现代化与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一文,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要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需要在理论上、思想上、政策上,继续划清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界限,也必须划清无产阶级的科学社会主义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界限。这篇文章对我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阶级的和认识的根源进行了有益的分析。这之后,该刊在同年第4期刊载了邹积贵同志的文章《要分清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界限》,对刘蔚华的文章提出质疑。对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邹积贵同志在如何认识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着模糊的甚至片面的观点。本文将从正面进一步分析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同时、兼评邹积贵同志的某些观点。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3 ]
  • 多种经营搞活经济(农村调查)

    孔庆亮 ,聂德仁 ,杨慎甫

    <正> 最近,我们时泗水县部分社、队多神经营的发展进行了调查。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党的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经济政策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开始冲破了自给自足、单一经营的封建思想的影响,出现了一个讲求经济效果、全面发展的可喜局面。这些社、队,初步端正了思想路线,坚持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开始跳出小生产的狭隘圈子,广开生产门路,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重视了社、队多种经营和社员家庭副业的发展,使集体生产和社员生活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变和提高。他们的做法是:第一,广开生产门路,在“活”字上下功夫。通过多种经营,实现经济翻身的人们,往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4 ]
  • 谈政治信念问题

    白林德

    <正> 近来,常有这样的议论:在四化建设中,不怕遇到艰难险阻,就怕政治信念动摇。这种认识,是极深刻的。所谓政治信念,主要是指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信仰,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对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信心。当前,广大人民群众正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战斗在各条战线上,决心把我国建设成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7 ]
  • 道德为什么有继承性

    石毓彬

    <正> 关于道德继承性问题的讨论,主要分歧不是道德有无继承性的问题,而是无产阶级道德对历代统治阶级道德是否能够批判继承的问题。历史与现实中许多事实都能证明,无产阶级道德不仅与历代劳动人民的美德有继承关系,而且与历代统治阶级的道德也有一定的联系。固然,不同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有质的区别,但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由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道德的发展和进步又说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0 ]
  • 论矛盾的中间

    宋尔学

    <正> “矛盾的中间”这个概念,迄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还没有正式论述过。但由于“矛盾的中间”从概念到实际,涉及到完整、准确、真实地表述唯物辩证法的问题,也涉及到正确处理矛盾问题,讨论一下,很有必要。我认为,每个矛盾里面除了对立的双方外,都有中间。你看,上与下的矛盾,同时又都是对着中而言的;如果没有中间的概念和实际,哪里是上与下的界限?敌与我,敌我相对立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8 ]
  • 关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评论(来信来稿综述二)

    马厚文

    <正> 自本刊1980年第四期刊载了张经济同志的《希望给武训平反》、第五期又刊载了《关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评论》的文章后,不少读者纷纷来信来稿,对历史人物武训、电影《武训传》及有关的问题,又发表了一些新的见解。现将其主要论点综述于下: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要从《武训历史调查记》的调查中吸取教训

    冯毅之

    <正> 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以他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为标准,应当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严格根据历史条件和历史事实来评论是非。用这样的原则来评价武训,应当说,他是无可非议的。武训是个一向行乞、吃苦受辱办义学、为穷人谋福利的老实人,他一生无权无势,没有做过官,更没有欺压过任何人,何罪之有!但是,在一九五一年却惨遭批判,给他定了多许罪名。这确实是件冤案,值得重新研究,还其历史的真面目。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2 ]
  • 略论朱元璋及其政权性质

    张德信

    <正> 朱元璋由一个小沙弥成为农民超义军的领袖,进而削平南方群雄,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起封建中央集权的明王朝,登上了封建帝王的宝座。象朱元璋这样的历史人物应该如何评价?特别是他在称王称帝之前的一段活动应该怎样认识昵?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曾经展开过热烈的讨论。近几年来,又有同志就此发表了不少的意见。总的说来,普遍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即朱元璋是怎样参加农民起义军的?这一时期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其政权性质是什么?等等。本文试想就上述几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0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9 ]
  • 试论宋景诗

    黄清源

    <正> 在清末农民大起义的怒潮中,出现了一支宋景诗领导的黑旗军。对宋景诗,历来看法很不一致。五十年代对他的评价很高;近几年来,有的同志说他是“黑旗军的叛徒”,有的同志虽指出了他的叛变问题,却又说“对他还是肯定的”。看法仍有相当的距离。本文试图通过宋景诗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所走过的道路,对他的功过分阶段进行评述,特别是对他投降的真伪和他的两次抗清,谈点看法。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8 ]
  • 董必武同志在国统区斗争的十年

    张永远 ,马鸿儒

    <正> 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到1947年中共代表团撤离南京,董必武同志长期战斗在国民党统治区武汉、重庆、南京、上海等地,忠实地执行了党中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决捍卫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继续在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和组织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形成反对美将反动派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为我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夺取全国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8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84 ]
  • 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研究中两个具体问题的勘定

    张顺清

    <正> 本文就一九八○年以来见于报刊的许多有关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回忆和研究文章所涉及的两个具体历史问题,作个勘定,以澄清事实,并就教于党史研究者。一、讲演时间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演的时间,有一九三八年和一九三九年两种说法。持前种说法的,主要是曾三同志和范若愚同志。曾老无限感慨地谈到:一九三八年,他曾同延安马列学院的第一、第二班同学一起听过“这篇演讲”,“都感到受益很深,教育很大”(见1980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5 ]
  • 七院校《简明中国古代史》教材审稿会在曲阜举行

    张邻 ,赵鸿昌 ,杨荫楼

    <正> 由华东师大、内蒙师院、安徽大学、东北师大、广西师院、河南师大和曲阜师院七院校合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教材第二次审稿会于1980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在曲阜举行。除协作单位外,会议还邀请了郑州大学、辽宁大学、华南师院、武汉师院、上海师院、福建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史学工作者参加了讨论。与会的专家、学者为了保证教材质量,对书稿进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8 ]
  • 如何理解恩格斯说的“充分的现实主义”

    徐光明

    <正> 恩格斯在一八八八年致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的信,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性文献。在这封信里,恩格斯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文艺特殊规律出发,通过对《城市姑娘》一书的评析,深刻而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对恩格斯信中所涉及一些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着明显的分歧。比如,究竟什么是恩格斯在信中所说的“充分的现实主义”,便是分歧的焦点之一。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0 ]
  • 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没有把意识形态列为上层建筑的一种因素吗——与朱光潜先生商榷

    王岳 ,姜葆夫

    <正> 朱光潜先生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质疑》(以下简称《质疑》)和修订本《西方美学史·序论》等文章中提出,关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指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一八九○年九月二一〔——二二〕日致约·布洛赫的信和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里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三段话——引者)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在经济基础上而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相适应,与意识形态平行,但上层建筑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0 ]
  • 现实主义断想

    何琼崖 ,许世茂

    <正> 一文学是真实的领域,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生命。高尔基说:“对于人和人的生活环境作真实的、不加粉饰的描写的,谓之现实主义。”(《论文学》1978年版163页)据此,有人就把现实主义简单地归结为“写真实”,认为“凡是生活中存在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写入文艺作品。”这样的说法对吗?说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和现象都能写进文艺作品,这显然是不对的。鲁迅先生就曾通俗地举例说,象“鼻涕”、“大便”、“毛毛虫”,之类的东西就不应用文艺作品的形式去反映。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论文艺批评是“发见的事业”

    龚济民

    <正> 文艺批评在整个文化事业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应当说是早就摆定了的。别林斯基曾经说:“关于伟大作品的评论,其重要性不在伟大作品本身之下。”这一点也没夸大。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文艺批评却每每表示怀疑,甚至望而生畏。这是什么缘故呢?鲁迅说得好:“批评的失了威力,由于‘乱’,甚而至于‘乱’到和事实相反”,以致失却了本来意义,最后连文化批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都弄不清楚了。反正文艺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文艺批评当然也不例外。似乎这是天经地义的。林彪、“四人帮”由此更进而将文艺批评当作他们耍弄政治阴谋的魔棒。现在已经有人为文艺正名了,可惜还没有人为文艺批评正名,而这也是刻不容缓的事。五十多年前郭沫若同志曾经指出:“批评是发见的事业。”真可谓言简意赅,发人深思。从这里正可以探得文艺批评的真谛。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点铁成金——艺术断想

    潘旭澜

    <正> 我国古籍中常常提到点铁成金。《五灯会元》里说,灵照禅师有灵丹一粒,能将铁变成黄金。此外,还有点石成金的故事。《列仙传》里说,有一个南昌人叫许逊的,晋朝初年做旌阳县令,能点石成金,用以补足老百姓拖欠的赋税。不论点铁成金或点石成金,都不过是出于主观愿望的传说而已。但是,在文艺创作中,确实有许多点铁成金的事例。宋人黄庭坚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谈艺术的民族特性

    李欣复

    <正> 艺术的民族特性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文明社会以来,人类的一切审美艺术活动都在一定民族形式中进行,离开民族形式的艺术绝无仅有。但艺术的民族特性仅止于形式还是也包含着内容,是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文艺是民族的文艺,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其民族特性必兼及二者,而以神为主,形随神生,不可能只是个形式和手法问题。别林斯基说过,“每个民族的诗都带有那个民族精神的印记。”普列汉诺夫认为,文学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9 ]
  • 也谈文艺作品的效果问题

    高夙胜

    <正> 最近,文艺界对文艺作品的社会效果问题进行了讨论,这对于推动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为四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提出效果与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阴暗面的问题,是有一定根据的;不良的社会效果,常常是从反映社会阴暗面上发生的,如目前出现的几部描写青少年流氓、偷窃、杀人等犯罪活动的作品《在社会的档案里》、《女贼》等,正是由于它们过分渲染了人民的精神创伤,自然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6 ]
  • 高尔基与人道主义

    缪文华

    <正> 在无产阶级文学史上,革命文豪高尔基第一个大声疾呼地讴歌人、赞美人,旗帜鲜明地号召珍视人、尊重人、爱人。对他来说,人是他心目中光辉的太阳,是他“顶礼膜拜”的对象;“爱人”,是他为之献身的事业。作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曾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了历史的总结,并对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的内容、特点、意义作了精辟的论述。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4 ]
  • 论“的”字结构

    华宏仪

    <正> 一结构叻词“的”,附着于词或词组之后构成的语言单位,叫“的”字结构。“的”字结构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讨论。(A)结构助词“的”附着于词之后构成“的”字结构。(1)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茅盾:《白杨礼赞》)(2)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灭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鲁迅:《药》)(3)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鲁迅:《社戏》)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1k]
    [下载次数:5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70 ]
  • 我院举行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

    <正> 曲阜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及中文系、齐鲁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至八日在曲阜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五个单位五十多名同志,提供论文二十余篇。会议就鲁迅、郭沫若、柳青等作家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对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创业史》的评价

    1981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6 ]
  • 下载本期数据